加强海洋基础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就联合国“全球气候周”答记者问

来源: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5-05-21 02:16:40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本周是 “全球气候周”,联合国将召开气候变化峰会,与各国领导人讨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

记者:联合国举办 “全球气候周”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王宏: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自1992年以来,联合国先后出台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系列文件,对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今年12月,联合国将在哥本哈根举行气候变化会议,提出各国2012年以后的减排目标。联合国举办本次 “全球气候周”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社会各界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敦促各国领导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就减排温室气体达成新的协议。

记者:海洋与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海洋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作出什么贡献?

王宏: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与全球气候变化密不可分。首先,海洋与大气环流一起,在全球尺度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形成目前的全球气候格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海洋的巨大热容量和运动惯性为气候变化提供了预报的可能性,是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再次,海洋和海岸带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领域,气候变暖会导致全球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加大沿海低地淹没的面积,增大海水入侵的距离,增强海岸侵蚀的强度和范围,使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同时,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吸收了人类社会自工业化以来所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近50%,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际社会已经把海洋确定为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相继制定了很多大型观测和研究计划,来认识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今年8月份全球气候观测系统计划 GCOS)秘书处提交的全球气候系统观测进展报告和本月初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世界气候大会上,都着重强调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在最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正在组织编写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也把海洋作为重要的一章。

记者:在中国开展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什么实际意义?

王宏:我国沿海地区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中国沿海海平面近30年上升了90毫米。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重河口盐水入侵,加剧海岸侵蚀,淹没沿海低地,给这些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同时,我国处在强烈的季风影响之下,是台风频繁登陆的场所,沿海共有1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灾害脆弱区,常住人口超过7000万,约为全世界处于这类脆弱区域人口总数的1/3。因此,在中国开展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2007年,我国政府出台的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特别提出,要把海岸带及沿海地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大重点领域,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强化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性对策。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200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赋予了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职责,请问国家海洋局近年来在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王宏:国家海洋局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意见要求,制定出台了 《关于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有关工作的意见》和 《海气相互作用业务体系发展规划 (纲要)》等指导性文件,逐步建立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规划体系;完成了50多个沿海验潮站GPS观测设施建设、近海浮标维修改造和印度洋观测潜标投放等工作,显著提高了海洋气候观测的工作能力;加强了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监测工作,为解析我国管辖海域碳源汇时空分布格局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加大了海洋灾害的观测预警力度,有效降低了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开展了厄尔尼诺预测和海洋对于我国汛期气候形势影响的评估,为各级政府部门做好气候应对工作提供了指导性建议;强化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逐步提高了海洋生态系统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大了海气相互作用、海底二氧化碳封存等科学技术研究与国际合作力度,先后与印尼、泰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签署了海洋观测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双边合作协议,在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研究计划 CLIVAR)、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等相关国际组织和计划中的影响也逐步扩大,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记者: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中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未来有什么工作打算?

王宏:由于历史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近海和邻近大洋的海洋观测能力薄弱,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观测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系统监测能力不足,距离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近期,我们已经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观测(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建议书》,对加强我国在近海、邻近大洋和两极海域的观测能力布局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设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国家海洋局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要求,在加强海洋气候观测网建设、海气二氧化碳通量监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化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增强我国海岸带和沿海地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