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青岛胶州湾大桥的开通,给人以匆忙开通的印象,但在专家眼里,“一桥一隧建成最根本的意义是为山东打造中国最长的环半岛黄金链式的滨海大道,为开拓山东区域北上、南下、西进提供以交通为物质基础的战略支持。”
据交警部门统计,胶州湾桥隧开通6天,青岛市区约增加10万车次,每天增加量过万。这也凸显了大桥和隧道巨大的通行能力,而这之后则隐藏着更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青岛人了。”看见位于自己家门口的海底隧道开通,黄岛区村民王先生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在黄岛大家都会称自己是黄岛人,称青岛市区的为青岛人,在很多人的眼里,黄岛、青岛离得很远,难免让人会以地域划分。
海底隧道的通车,不仅打破了人们在地域上的认识,还给周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前这里可以说是‘深山老林’,也没见有几个人来,这里也就是几个村庄,但是这几年造船厂、新楼盘和新的公路都有了,变化真是大。”王先生自豪地告诉记者。
“一桥一隧建成最根本的意义是为山东打造中国最长的环半岛黄金链式的滨海大道,为开拓山东区域北上、南下、西进提供以交通为物质基础的战略支持。”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城市研究所所长郭先登对记者说。
长久以来,环胶高速公路与轮渡成为青岛至黄岛的主要交通方式。轮渡的通行能力很有限,而环胶高速公路则早已超负荷运转。
也许正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利益,才让胶州湾大桥匆匆忙忙地开通了,尽管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
郭先登告诉记者,桥隧通车标志着青岛三纵四横的立体交通格局基本成型,东西有胶州湾隧道、胶州湾大桥、环胶州湾高速公路,并连接市区三条快速路;南北有重庆路、黑龙江路、环湾大道和青银高速,还有规划建设中的重庆路快速路以及全面开工建设的地铁3号线和青岛客运北站,这些干道构成了青岛的大交通网,将推动青岛城市功能的完善。
大青岛时代 一小时经济圈
青岛是山东省东部第一大城市,由于胶州湾的阻隔,将青岛市区分为东西两部分。红岛位于胶州湾北部,三面环海,与青岛、黄岛隔海相望。黄岛开发区位于青岛市区西部,中间相隔6公里宽的胶州湾口。
在“桥隧”规划之前,郭先登曾撰文指出,伴随着胶州湾隧道及青岛海湾大桥的通车,大青岛时代已经扑面而来。青岛消除了因胶州湾而形成的天然屏障,形成主城区半小时、城市全域1小时、半岛城市群两小时交通圈,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同城化协调发展水平。
记者从青岛市委宣传部获悉,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明确指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青岛是这个核心区域的龙头,将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串起了山东半岛滨海大道的‘黄金链’,使青岛与山东重点城市形成‘四小时经济圈’,与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可以更好地发挥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郭先登十分看好未来青岛的经济发展优势。
相对于专家们对未来的美好描绘。居民们则想法更切实际,“青岛房价一直在涨,有了桥,以后就可以在红岛买相对便宜的房子住,然后在黄岛开发区上班,青岛市区则变成购物和旅游的天堂。”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