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起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强大合力 ——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侧记
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8月20日下午,在第一专题讨论会场,省政协常委、委员、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聚焦工业经济进行交流。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业态,已经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讨论伊始,范虎常委立足我省争创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探讨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展会品牌的主要优势和实施路径,提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山东省是医药工业大省,拥有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等完整的医药产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医药生产基地。”樊军常委聚焦山东省现代医药产业发展,建议加快实施产业服务支持战略、鲁港澳创新协同战略、领军企业培育战略、人才支撑战略,助力山东省医药产业加速“蝶变”。 “氢能作为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和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胡兴禹常委则聚焦我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拓展和推广氢能的应用场景,打造全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山东样板”。在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如何发挥基础优势,提升传统产业的质效水平,同样是胡兴禹关心的重点。他现场提问:“山东是传统产业大省,请问我省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安排?” “我们聚焦传统产业,加力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改提级行动……”提问话音刚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同志就接过话筒,回答了相关工作经验和做法。“下一步,我们将突出抓好稳增长、扩投资、促转型三方面工作,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提质升级。”他的回答内容全面、数据详实,与会人员频频点头表示认可。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既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李爱杰委员建议,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在他看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选准方向,走对路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紧盯前沿,又要突出重点。 “经济发展,能源是基础、电力需先行。”王栩常委为提升能源电力工业服务保障水平开出“三剂良方”。他提出,要着力提升安全稳定供应能力,建强经济发展支撑链;提升绿色低碳转型能力,建强经济发展动力链;提升能源电力投资能力,建强经济发展带动链。 如何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结合菏泽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王卫东委员就“链式聚能,驱动北方工业经济‘加速跑’”提出独到见解,建议我省通过以链主企业为核心的补链模式,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的完整性、提升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性。对此,王秀凤常委的观点与王卫东不谋而合。针对关键领域强化产业固链延链,她建议在省级层面加大“链长制”贯彻落实力度,“按图索骥”强链延链补链,精准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有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延伸、高附加值拓展。 “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工业经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宗剑飞常委在发言中建议,要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协同效应;强化自主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下功夫,激活工业这个“压舱石”蕴藏的磅礴动能。 从低空经济到氢能应用、从医药产业到链式聚能……一下午的时间,常委、委员和专家们聚焦工业经济,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思想火花不断迸发;部门负责同志认真记录、及时回应,坦诚沟通。毫无疑问,这场深度的协商交融,再次贡献了推动山东工业经济稳增长的政协智慧。(本报记者 张珊 见习记者 彭祥津) 筑牢北方地区经济重要 增长极的农业根基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的基础作用至关重要。8月20日下午,在第二专题讨论会场,省政协常委、委员、智库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聚焦“农业经济”子课题,现场讨论热火朝天、精彩不断。 “要在稳量、提质、增效、融合上下功夫。”徐东升常委第一个发言,就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助力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提出建议。 向新求突破。加快布局未来农业潜力赛道,是夯实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建设基础、赢得发展主动的关键支撑。 “新兴农业具有相对性、地域性和演进性等多重特性。”省政协智库专家褚瑞云分析了新兴农业的特点,建议加强规划引领、政策配套、人才引育,多方面鼓励和支持新兴农业发展。 “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卜祥联委员建议,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培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开新局。 “如何鼓励激发农民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朱铭泉抛出的问题,点燃了大家的讨论热情。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针对中小农户设计‘菜单式’课程,鼓励农业院校与龙头企业联合开设定向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丁保国常委建议。 董美琴常委现场提问:“如何建立更长效的人才培育留存机制,让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愿意扎根农村?” “农业科技人才方面,构建多层次人才矩阵,抓好基础攻关和成果转化,畅通乡村人才发展通道;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方面,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等。”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同志的回答让大家频频点头。 向智求效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依托烟台苹果产业优势,打造了数字化供应链体系,出品的苹果登上神舟十三号太空舱,列入航天员食谱。”山东民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珂分享了企业智慧农业应用的典型案例,引起了大家讨论热情。 “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马铃薯基地,利用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可自动调整参数,实现了马铃薯精准播种。”王坤英常委分享了调研所见,建议完善设施智慧农业设备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要深化数据要素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对农业全链条改造提升。”高中强委员建议,打通数据高效获取、数据有效整合、数据智能应用和数据创新赋能四个环节,形成数据回路。 “智慧牧场装备购置计划有什么具体安排?”曲绪仙委员迫不及待地提问。“下一步围绕畜牧业智能装备,将重点开展精准饲喂投饵、智能巡检、疫苗自动注射等装备研发。”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马上回应关切。 “我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哪些具体举措?”省政协智库专家樊祥成问得恳切。 “强化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发挥科技大市场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和信息共享,加强科技特派员的服务。”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答得真诚。 激活市场需求,强化制度保障,协同创新……大家从不同视角切入,认真思索、深入探讨,在“抢占农业发展新赛道,塑强农业经济新动能”上达成了更多共识。(本报记者 张雨婷) 为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聚智献策 8月20日下午,在第三专题讨论会场,省政协常委、委员和省海洋局相关负责同志围绕“海洋经济”主题展开交流讨论,为助推山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讨论伊始,孟庆斌委员点明了青岛海洋城市的定位。他表示,青岛应以更大力度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发挥在山东海洋发展的龙头引领作用,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胜势,助力山东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万永格常委对此表示认同。他建议,强化青岛“一极引领”,打造烟台、威海、日照沿黄海经济带与潍坊、东营、滨州沿渤海经济带,构建“一极两带、全省向海”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周宁常委认为,山东可以学习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的经验做法,设立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黎嘉恩常委对山东海洋经济区域协同发展关注颇多。他建议,制定全省统一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加强区域间涉海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加强城市间产业协同,推进陆海统筹发展。 港口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讨论中,刘美华委员建议抓住“十五五”规划制定的有利时机,全面提升东营港的战略地位。 对此,省海洋局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与省交通运输厅相互配合,积极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助推山东加快世界级港口群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山东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重要途径。”薛庆国常委认为,山东应坚持“科技赋能+生态优先+全球布局”三位一体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持续发力水产种业、深远海养殖,建设覆盖更辽阔海洋空间的“蓝色粮仓”,努力把山东打造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海洋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保障“蓝色粮仓”的关键。于永信委员建议,通过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和特色种类集聚,形成优势放大效应,构建“一域精专、全省联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现代化水产种业育繁体系,全面提升我省水产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黄海冷水团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将助力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李广雪常委长年致力于海洋资源领域的研究,围绕冷水团的基本概念以及开发利用前景与大家作了交流,引发热烈讨论。 “2024年威海海洋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20亿元。”威海市政协主席林强以威海为例,向常委和委员们展示了海洋服务业的巨大潜力。他建议,山东依托自然人文、人才科技、品牌市场等资源优势,系统整合、融合推进、攥指成拳,营造特色突出、多元一体的涉海服务业生态。 “山东作为海洋大省,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常朝晖常委建议,深入挖掘山东海洋文化的潜力,因地制宜推动海洋文化发展,进一步促进海洋经济的繁荣,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经过一下午的交流探讨,一条条真知灼见在思维碰撞中迸发而出,深耕蔚蓝、向海图强的目标更加坚定,路径更加清晰,前景更加广阔。(本报记者 孔令博) 向“新”而行 发挥服务业 经济增长强引擎作用 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8月20日,在第四专题讨论会场,省政协常委、委员、智库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服务业”子课题,话成就、谈发展,鼓干劲、献良策。 “近几年,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讨论伊始,雷杰委员将话题聚焦在新型服务消费上,建议加强数字消费场景创新,建设高端医疗保健、医美消费聚集地,持续培育全民绿色消费意识。 黄清海常委表示,现代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第三生活空间”即是价值交换的载体。“商业体应注重智能化建设,对内实时监控销售、库存、客流数据,优化运营效率;对外提供线上逛店、AR试穿等服务,实现线上触达管理。”他进一步给出细化建议。 “当前数字技术赋能文旅存在基础制约、数字鸿沟、技术短板等问题,我省在推动科技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上仍有较大空间。”李国琳常委对“智慧旅游”发表了看法。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同志即时回应,“将从夯实文旅数字服务基础、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提供人才与资金保障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土壤和生态环境,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成为诸多常委关注的焦点。陈能豪常委聚焦冷链物流、李振友常委聚焦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等,提出了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孙录宝常委则呼吁,要在高位推动、关键环节、人才引育、集群发展上再加力。李克学常委深表赞同,提出打造立体化港航物流运转体系、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赋能体系等具体建议。 陈捷常委立足港澳视角,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从强化专业化赋能、深化高端化跃升、构建系统性动能三个维度提出建议,得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同志积极回应。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开展了6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省级试点单位120个。2024年,对10家评估优秀试点企业的在建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下一步,将继续鼓励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解决方案等服务领域延伸,推动服务业向制造业拓展,实现双向渗透、相互赋能。”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型开放是引领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省政协智库专家白洁建议,提升支付国际化与便利度,探索人民币跨境资产转让试点。 “带动设计咨询、物流、金融、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服务贸易一体化‘走出去’,促进对外工程承包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陈月辉常委提出建议的同时,更加关注山东在推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政策举措。 面对提问,省商务厅相关负责同志详细阐释了完善支持政策、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 现场讨论中,委员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虽然关注重点各异,但心声一致:在今后的工作中,脚踏实地、履职尽责,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贡献力量、发挥作用。 (本报记者 王楠楠) 让“科创之花”在齐鲁大地竞相绽放 “科技创新,应当成为山东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核心驱动力。”8月20日下午,在第五专题讨论会场,这句话成为贯穿始终的高频话语。省政协常委、委员、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创新”展开了一场深入细致、务实高效的热烈探讨。 科技创新既是破解发展瓶颈的“金钥匙”,更是激活内生动力、重塑增长优势的“主引擎”。讨论开始后,委员们纷纷打开话匣子,结合自身调研与行业经验各抒己见,话语间满是为山东科技创新事业添砖加瓦的热忱与担当。 “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也是山东必须扛起的时代重任。”甫一开始,林建宁常委就从战略全局高度阐释了科技创新对山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实现突破的关键意义。 “高校和科研院所约定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支付科技成果转化许可费,具有降低企业技术应用门槛、激发高校院所和企业创新活力等显著优势。”张延廷委员提出的科技成果转化“先用后付”模式,能有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大家“眼前一亮”。 政策扶持是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能够推动构建更加开放、高效的创新机制。来自港澳地区的刘毅翔常委建议,应推进制度创新突破,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推动鲁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要完善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实现合理的高回报,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心无旁骛搞创新。”王新春常委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 科技创新就像一粒种子,有了优良的生态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何让企业发挥好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王兆连常委和严中华常委从企业角度出发,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肖培树常委也认为,要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 “一名顶尖人才可能会带来一家企业,甚至促成一个产业。”范连生委员强调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加强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积极储备青年科技人才,构建起多层次人才梯队。范友金常委则提出,可以在省级层面搭建对接平台,定期发布人才需求清单,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桑哲委员和王冬梅委员都关注到了“科技创新人才要从小培养”,建议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打通大中小学培养壁垒,实现系统化、贯通式人才培养。 发挥债券市场“科技板”功能服务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赋能、以发展知识产权质押为抓手提升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肖龙沧常委、杨晓刚常委、刘霞常委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开创性的真知灼见。 “大家提出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深受启发。”省科技厅负责同志一一回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表示将认真加以研究,推动转化落实,同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选择参加“科技创新”子课题小组讨论的委员人数达到了70余人,是5个子课题中人数最多的一组。两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将讨论的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大家一致认为,锚定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这一重要目标,要依靠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让“科创之花”在齐鲁大地竞相绽放。(本报记者 李雨霏) 来源:《联合日报》(2025年08月22日 第2版)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