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浪救生有待加强

来源:第一旅游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0:37:16 

在海浪救生方面,厦门曾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全国最早的海浪救生基地,成立了海峡两岸水上安全救生员训练基地,并拥有一批持证救生员。但近年来由于待遇等多方面问题,海浪救生人员流失较多,目前厦门设在4个海滨浴场的救生站,总共只剩下16名海浪救生员。与成千上万的游泳者相比,救生队伍显得如此“羸弱”,确已到了需要“急救”的时候了。
厦门环岛路海滨景色迷人,每到夏日,这里便吸引着一拨拨游人前来游泳嬉水。海边游泳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放松身心,但在游玩的同时,游客溺水事故也时有发生,海滨游泳安全问题成为发展滨海旅游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相关人士呼吁,要做好海滩上的安全保障工作,就需要配备专业的海浪救生员,建立和不断完善救生机制。
海浪救生曾先行先试,为海上娱乐保驾护航
厦门是海湾型城市,有许多天然的海滨浴场。随着环岛路的建设,沿线的海滨浴场也自发形成,并拥有一定的规模。每逢夏天,这些海滨浴场不仅成为当地市民开展健身活动的场所,也是国内外游客来厦旅游休闲的天然娱乐场。
厦门市政府高度重视海上游泳人员的安全问题,先行先试,于2002年5月正式成立了全国首家海浪救生基地。同时,将“建立海滨浴场救生站”列为当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120万元,在思明区的珍珠湾、椰风寨等地建立四个海滨浴场救生站,此举填补了我国开展海浪救生工作的空白。据负责管理思明珍珠湾和椰风寨两个救生站的厦门东方海岸游乐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这两个救生站各有4名经过正规培训的救生员,并配备了救生艇、救生筏以及必要的救生设备。救生员上岗期间,会随时观察海面情况,一旦出现险情,立即展开救援,保证游客安全。
此外,厦门还在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举办过第一、二届全国海浪救生培训班,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游泳管理中心主办的。当时,总共培训的海浪救生员有100多名,分别输送到深圳、青岛、大连等城市;由于厦门海浪救生积累了一定经验,2003年全国首届海浪救生锦标赛在厦门环岛路珍珠湾沙滩开赛,来自国内的120名救生员在这里展开激烈角逐。
2005年1月,在中国救生协会成立大会上,主办方充分肯定了厦门在举办海浪救生比赛和海浪救生管理等工作上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并号召全国其他沿海地区学习“厦门经验”,推广“厦门经验”。
救生员是季节工,海浪救生遭遇瓶颈
近年来,厦门海浪救生工作虽在稳步推进,但海浪救生员队伍却在不断“萎缩”。据了解,目前,鼓浪屿两个海滨浴场救生站共有5名救生员,而椰风寨、珍珠湾和观音山各站救生员人数基本维持在4名。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只要设定为游泳场所的海域就应该配备救生站,要求每100米的海岸线设置一个固定的救生人员。可在全长16公里的环岛路海岸线上,目前只有椰风寨和珍珠湾两个救生站,8个救生员。让他们来保证成千上万的游泳者的安全,就难免显得捉襟见肘了。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造成救生员流失大的根本原因就在工资待遇上。每个救生员一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且海浪救生人员是季节工,夏天上岗,冬天下岗,只能上半年班,另外半年就得“吃自己”。椰风寨站救生员曾师傅是2002年首届海浪救生培训班的成员,是厦门海浪救生员的“元老”了。他表示,由于海滨浴场救生站只在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开放,每年只能工作6个月,因此,现在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迫于生计,都纷纷跑到各个游泳馆当救生员去了。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救生员无奈地感叹,这份工作的待遇实在不怎么样,扣掉医保和社保,拿到手的工资就1500左右。且长年未变。
此外,相比泳池内的救生员,对海浪救生员的要求更高。厦门游泳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浪救生员不但要熟练掌握施救技能及方法,还需要了解潮汐特点及其周边海域情况。要想成为救生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拿到‘海浪救生证’才可以的。”
可是,由于海浪救生队伍的流动性较大,招不到持海浪救生证的救生员,一些救生站只能退而求其次,招收静水救生员,简单培训就上岗。而这些人大多数干了几个月就走人,整个队伍非常不稳定。因此,要破解海浪救生瓶颈,建立一支稳定的救生员队伍显得极为重要。
“急救”海浪救生,让游客游得放心
为了缓解因海浪救生员人数少无法照顾到浴场的所有范围,影响施救效果的现状,厦门将增加救生员,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据悉,厦门将在观音山浴场配备15名培训合格的救生员,椰风寨、珍珠湾救生站将分别配备10名。
同时,规划新增救生站,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据思明区文体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关部门规划在环岛路上再建几个比较符合安全条件的海滨浴场,并配套相应的救生站;不断强化游泳安全管理,引导广大市民和游客在指定区域内游泳,并设置广播温馨安全提醒、海水潮汐时间安全电子屏幕。有关专家还建议,在救生站里还应该增设医疗抢救设施。如在现有的救生站,应该设有抢救系统,在各自海域能够独立进行调度工作,保障游客的安全。
2007年,位于环岛路南侧椰风寨的厦金跨海横渡救生指挥中心正式落成。该救生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后,除了承担为全国各地培训海浪救生员的任务外,还成为连接海峡两岸的纽带和友谊的桥梁。2008年9月,“海峡两岸红十字水上安全救生员训练基地”在厦门正式成立;从2009年起,连续举办三届水上安全救生员培训班,讲授水上救生救护理论知识,示范各种国际最新的救生救护技巧,为两岸培养了海浪救生员队伍;在今年举行的第三届海峡论坛期间,两岸红十字组织领导人、专家学者还围绕水上救生等话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以推动两岸在人道救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环岛路海滨是厦门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如果安全工作不够完善,必将影响游客到海滨游玩的兴趣。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厦门市委市政府应通过地方性立法,明确海滨浴场的行政责任单位及管理规定,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海滨浴场救生设施的建设;建立海浪救生员的培训基地或委托专业的体育院校如集美大学体育学院、厦门市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培训海浪救生员,解决海浪救生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确认海滨浴场救生员的劳动性质及技术等级,制定海浪救生员的最低工资标准,同时通过协调,解决海浪救生员技术骨干冬天闲置的问题。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