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记者探秘烟台“耕海1号” 解码中国海洋经济的创新密码
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海域俯瞰,“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酷似一串宝石项链镶嵌在蔚蓝的大海上。“项链”的一头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渔场,另一头是海星造型的网红打卡地,串连起一种全新的耕海牧渔方式。
4月28日,“中外记者眼中的仙境烟台”主题采访活动举行,来自39个国家的百余名中外媒体记者赴烟台进行实地采访,首站便登上“耕海1号”,感受“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新模式的独特魅力。
智慧赋能,“蓝色粮仓”的科技新图景
“耕海1号”现代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是山东海洋集团投资并参与设计研发打造的重点项目,是装备型海洋牧场建设“山东标准”的唯一试点项目。
登上“耕海1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800米、宽5米廊桥。廊桥中间围起的海域,水深约10米,水平面4万平方米,共40万立方水体,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养殖水体。
经廊桥漫步到智慧渔场,这里是“耕海1号”一期项目。直径40米的三个大型圆形网箱呈旋转组合,宛如三朵绽放的海上花朵,构成直径80米、总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养殖空间。网箱内,斑石鲷、真鲷等优质海水鱼成群游弋。据介绍,每个网箱养殖体积达1万立方米,堪称“海上巨型粮仓”。
让采访团感到惊奇的是,平台搭载的自动投喂系统可根据鱼类生长周期和环境变化精准投放饲料。当遭遇大风浪时,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终端即可远程操控投饵、监测等操作,保障渔场稳定运行。
沉浸体验,“蓝色文旅”的梦幻新场景
沿着廊桥向南,就到达了“耕海1号”二期,海星造型的主甲板以科技感十足的建筑形态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这座外围直径120米、室外甲板面积1.6万平方米的海上综合体,创新打造海洋文化新场景,将海洋文化与现代娱乐完美融合。
二期平台设有成人泳池、儿童水乐园、户外休闲演艺等功能板块的室外项目,还有面积1万平方米、7层的室内空间。室内空间设有综合保障区、海洋渔业科普展厅、餐饮庆典区、宾客住宿区等功能板块,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海上文旅体验。
步入海洋渔业科普展厅,采访团仿佛穿越至未来海洋世界:“海底两万里”VR体验舱带人身临其境感受深海探险,感受海底世界的神秘和海洋生物的丰富多彩;“深海电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模拟下潜过程,光影交错间展现海洋生物的奇妙世界;科普展厅内,AI互动装置详细解读海洋生态与渔业科技,让知识传递充满趣味。
烟台美景让塞族共和国广播电视台国际交流与推广部主任安娜·沃伊诺维奇非常陶醉,她说:“我随身带着相机,拍摄了很多视频和照片。我很兴奋能把这些分享给我国家的民众,而且我确定他们会喜欢的,因为这里太令人惊叹了。”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山东样板
“耕海1号”的魅力不仅在于产业融合,更在于对生态保护的极致追求。平台上,太阳能、风能发电系统覆盖顶部,可满足日常80%以上的用电需求;南极长城站同款防污处理系统,将污水污物处理后运送至陆地集中处理,实现海上“零排放”;海水淡化设备每日产水20立方米,满足平台生活用水需求。
“耕海1号”在南部开放海域、海钓长廊周边及内部海域的天然集鱼区,投放了3.7万空方人工鱼礁,可有效帮助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大量藻类和贝类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点,以达到海洋固碳的目的。
冈比亚国家广播电视台记者卡迪嘉·博库姆说:“我喜欢这里的高新科技,既环保又高效,实在太赞了!”
这次采访体验不仅是外国媒体对“耕海1号”现代化渔业养殖技术和智慧海洋牧场理念的深入了解,更是一场关于海洋经济发展、文旅融合创新及生态保护实践的深度对话。如今,“耕海1号”正成为世界读懂中国海洋经济的闪亮名片,向全球传递着山东探索海洋强国建设的智慧与担当。
来源:中国山东网(记者 张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