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的石油需求仍然接近最高水平,达到每天930万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3%。
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比上年增加了11%,达到平均每天920万桶,4月份创下了每天936万桶的纪录。
由于经济降温,石油消费增速有所放缓。目前预测的2011年经济增长率已经从10%-10.5%降至9.0%-9.5%。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在今年6月份降至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环比减少了5.7%,同比减少了11.5%。即便如此,除非中国经济彻底停顿,否则这样的下滑可能只是暂时现象。
在中国去年日均进口的480万桶石油(占该国石油消费总量的52%)当中,将近一半来自中东地区。2010年,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科威特和伊拉克(按重要性排序)占到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45%。
中国对海外石油进口的依赖性必定会不断增加,新的供应主要来自亚洲。能源保障方面的规划人员认为,与通过马六甲海峡等咽喉要道的海运石油相比,上述供应的风险较小。
例如,今年年初,俄罗斯开始通过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石油管道向中国输送石油。这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的分支。为了实施该项目,中国2009年向俄罗斯提供了250亿美元贷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的起点是4800公里以外的伊尔库茨克。
俄罗斯利用中国的贷款建造斯科沃罗季诺分支,中国则建造从俄罗斯边界到大庆的国内分支。大庆是中国传统的石油产地,去年的产量达到将近每天80万桶。2011年到目前为止,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的输送能力已经达到每天30万桶。
俄罗斯副总理谢钦上个月宣布,俄罗斯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输送量,向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油集团建立的一家合资炼油厂提供原油。据说这个炼油厂已经在北京附近开始兴建,处理能力为每天26万桶,俄罗斯打算提供其中的2/3以上。
国际能源机构说,中国计划在2016年之前把炼油能力提高1/3。上述联合项目就是相关措施之一。中国目前还在与科威特石油公司洽谈在广东省建设一家炼油厂的事宜,其中包括建成一个零售网络,让科威特实现每天向中国提供50万桶原油的出口目标。
尽管中俄合资的炼油厂靠近北京,尽管中国的总体需求不断增加,但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输送的石油并非全部运往中国。这是因为俄罗斯希望利用距离中国—朝鲜边界不远的科济米诺港口,实现海外客户基础(尤其以日本和韩国为目标)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