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古妩:自然资源部将以实施“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重大工程”为牵引,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海洋”
8月13日,新华社推出第二十二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司副司长马维晨,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古妩,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双建,山东省海洋局局长王仁堂,共同探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古妩在节目中表示,自然资源部将统筹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确保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增长极”持续发力。
“我们将持续加强空间规划管控,在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推动要素保障提质增效,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她说。
与此同时,持续加强陆海统筹、区域协同,强化流域海域联动治理、跨区域生态联防联控,深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科技创新,以技术突破降低生态代价。
古妩表示,自然资源部还将持续利用法治与经济手段,强化约束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蓝色金融”的支持力度。
据介绍,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根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涉海要求,编制并实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明确海洋生态空间和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布局,统筹优化重点用海活动分布安排。高效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简化、优化落地项目审批程序。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鼓励海上风电深远海布局。稳妥有序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赋予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依法转让。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目前,中央财政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将近200个,带动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7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9.5万亩,新营造红树林也达到了13.8万亩。”古妩说,通过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的建设行动等,我国正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大格局。
古妩还表示,自然资源部将以实施“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重大工程”为牵引,着力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规模、壮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海洋”。
今年6月12日,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回到阔别200余天的上海母港,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纪录。
“本航次考察联合了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八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科学家共同参与。”古妩说,为南极海洋生态保护与国际治理提供有效支撑,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生动实践。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持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共建和平之海、繁荣之海、美丽之海。
国之重器“蛟龙”号首个国际航次,搭载来自加拿大、西班牙、墨西哥等八个国家的科学家,与中国科学家共同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中国成立“海洋十年”中国委员会,制定了国家行动计划,截至目前我国获批9项国际大科学计划,覆盖深海典型生境、全球海洋负排放“蓝碳”以及全球河口监测等领域。
海洋是各国人民交往的纽带。“最新统计显示,在签证政策利好等因素推动下,邮轮旅游热度高涨,今年上半年全国邮轮港口进出港旅客总数和邮轮艘次分别同比增长40.1%和33.7%。”古妩举例说,“五一”当天,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办理“240小时过境免签”手续的旅客超过400人,创复航以来单日新高。
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提供更多公共服务。截至2024年底,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和重点,中国举办了300多期培训班,为6000多名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培训机会。
在中国参与推动下,世界各地的港口将像珍珠一样,串成国际合作的项链。作为中欧门户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跃升为欧洲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巴经济走廊“龙头项目”瓜达尔港,朝着物流枢纽和产业基地方向迈进;中国与秘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钱凯港开港运营,成为新时代亚拉陆海新通道。
辽阔的大海上,中国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每天都在绵延伸展。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开通首条直航厄瓜多尔集装箱班轮航线,盐城港开辟直航中东约旦新航线,金华—巴希—巴库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班列首发,抚州—泉州—泰国海铁联运首航。
“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更多务实亲民的合作举措,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古妩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