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被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在内的这一大型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可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成渝经济区获批,也意味着重庆市又多了一项“名头”。加上此前的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和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庆头上已经戴上了四顶“帽子”。
无独有偶,我国东部经济大省山东省近年来也接连戴上了两顶“帽子”,即2009年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以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亦于2011年初获国务院批复。
地不在大小,有“区”则名。各种“试验区”、“新区”、“示范区”的背后,对应着不同的招商引资的“题材”,亦有着分门别类的政策含金量。与当年的特区相比,如今的这些“试验区”和“示范区”很少再有各种明文规定的财税优惠措施,而更多是各种比较原则的“先行先试”权。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这“先行先试”的权利似乎比具象的财税优惠更划得来。
曾有地方官员对笔者笑言,这“先行先试”权就如同一张空白支票,怎么用是技术问题,重要的是先要拿到手。在我国现行的中央和地方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架构下,块与条博弈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手中支票的多少。既然不同的“区”对应着不同的支票,自然是多多益善,至于是否会造成叠床架屋,显非优先考量的因素。
具体而言,支票可兑现的权利包括优惠的产业政策、成立相应的产业基金与金融机构的权利,以及相对宽松的土地政策和环保标准等。在信贷收紧、供地偏紧、环保力度加大的大背景下,有了这些“银根”、“地根”乃至“绿根”上的余裕,地方无论是汇聚要素性资源的能量,还是抗宏观调控风险的能力均可傲视群侪,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给力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对于外界而言,要想记住这些名目繁多的“区”们的区别显非易事。为了简便起见,不少企业干脆以颜色来对这些区加以命名和区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近日刚获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蓝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黄区”,(武)汉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对环境的强调被称为“绿区”,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上文提及的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则被戏称为“黑区”,可能与这两个示范区所承接的产业或多或少给人以“傻大黑粗”的感觉有关。
其实在不少企业界人士看来,尽管这些“区”颜色有别,但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被视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所不同的只是转移来的产业的名目,“绿区”自然更强调高科技、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蓝区”可能更突出“海洋”化工和“海洋”船舶制造等等。
说到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内功是必要的,外力更是必须的。对于这一点,各地政府已是谙熟于心。2010年12月9日,福建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在北京举行,洽谈会共签约27个项目,总投资3740亿元。这充分表明福建具有成为全国最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