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中国国务院22日表示,国企上缴的利润今年将开始提高,逐步让国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专家认为,这只是二轮国企改革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一步。
美国西北大学长期研究中国国企问题的专家史宗瀚博士说,最近几年中国的国企发展很快,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部分。
他说:“近期看,毫无疑问,国企每年从银行拿到巨额贷款,进行大规模投资。庞大的投资转换成国内生产总值,由此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史宗瀚同时指出,仔细分析一下,国企的贡献并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国企赢利的主要手段是垄断。垄断排斥竞争,投资效益也就很低。香港一家研究机构发现,在剔除了政府给予的各种补贴之后,大多数国企不仅没有利润,反而都有很大的亏损。
史宗瀚还说,由于掌握大量的廉价贷款,国企发展速度很快。这在客观上缩小了中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私人企业的发展空间。国企对资金的垄断和对市场的控制严重扭曲了市场价格。史宗瀚认为,这些行为削弱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
华盛顿经济战略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本·卡林纳博士对中国政府启动新的国企改革表示赞成。他认为,国企除了投资效益差以外,更大的问题是它是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卡林纳对美国之音说:“中国的这个增长模式在过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还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种增长模式该结束了。增长不能够继续依赖投资和出口。经济转型是必须的。”
卡林纳说,中国的银行体系、国企跟政府的密切关系以及国企自身的利益等因素都促使国企成为大规模投资的实施者。如果不对这些“太大而不能倒”的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革,中国经济再平衡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卡林纳期待中国政府能推出更为有力的改革措施。
【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23日报道】央企监管部门国资委昨天表示央企利润上缴比例将继续提升,但官员也为国企掌握庞大国家资源的现状背书,将之比喻为“家里有一笔储蓄”,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完全可以动用。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10年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利润总额11315亿元人民币,其中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5621亿元,据测算上缴国库的资本经营收益将略多于600亿。
中国国企利用政策优惠或垄断地位,主导中国的金融、石油、电信等利润庞大的行业,但是对国库上缴率很低。国企从2007年才开始上缴国有资本的经营收益,最初是按照收益的5%和10%两个档次上缴,今年提高到10%和15%。
这个比例仍然与舆论认为的合理水平存在很大差距,21日,中共党报《人民日报》引述学者建议称,应该将更多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国企“红利”用于解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让国企利润为全民共享。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