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丨让海洋会说话,让渔业更智慧!

来源:智慧海洋圈子   发布时间:2025-07-09 17:30:15 

在深不可测的海洋上,深海养殖网箱犹如一座座漂浮的“梦幻城堡”,住在“城堡”里的鱼儿自由穿梭,快乐觅食,宛若海水中的“世外桃源”。但水体溶氧量如何,水质怎样影响鱼类生长,投喂多少饵料才是最合适的,鱼类突发疾病怎么办……如何解决这些“拦路虎”,怎样让变幻莫测的海洋为我们说“心里话”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吸引着社会各界及海洋从业者、科学工作者孜孜以求,关注关切。

如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怎样更加注重人海和谐,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以前我们靠传统土塘养虾,就跟过去农民种地一样,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饭,养殖过程中很容易受天气影响,产生病害,损失很大。”谈起早期养虾经历,林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老宋感慨万千。2022年,他们引入“智慧养殖”理念,正式开展工厂化养殖,不仅有效解决了病害频发等问题,而且养殖周期缩短至100~120天,每年产虾可由传统的1茬提升至现在的2~3茬,实现全年持续出虾。目前,这家企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年产量可达15万斤,“从6月初开始,我们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已被各批发商收购,每天销售2000~3000斤,会一直持续到11月份……这一切,多亏‘智慧养殖’的功劳!”老宋说。

近年来,“海洋牧场”“智慧海洋”“智慧渔场”“海洋新经济”等充满科技感的涉海新概念不断提出。以海为田,建设“海洋牧场”,构筑“蓝色粮仓”,是我国几代海洋科学家的构思和梦想。青岛是我国最早提出“海洋牧场”理念的城市,也是我国较早推进“海洋牧场”规模化发展的城市。近年来,青岛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渔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一极,耕海牧渔走在了国内前列。

何为“海洋牧场”?“就是实现海水养殖从近岸走向离岸(集中在近海)的一种模式。一般而言,‘海洋牧场’是指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如是说。

“海洋牧场”的兴起与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现状密切相关。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近海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长期的高密度养殖已导致近海养殖容量日趋饱和、海域承载力接近极限,并引发了养殖海域富营养化、养殖病害频发及养殖水产品质量堪忧等一系列人海不和谐的问题。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细化研究海洋,如何让“蓝海牧场”更“绿”、发展可持续,相关人士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设“海洋新经济”的答案。

让海洋会说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经略海洋,产业为先。为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新经济”,青岛瞄准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方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尤其是智慧海洋、港口航运等优势产业,以及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更为强劲。

对此,国家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原副主任何广顺认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而信息化技术正成为解锁海洋潜能的“金钥匙”。“英雄所见略同”。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及智慧渔业分会、海洋牧场分会副会长,青岛励图高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励图高科”)董事长李海涛进一步表示,“智慧海洋与传统海洋产业的核心差异在于信息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智慧海洋可让海洋自己开口说话,指导我们的生产作业,从而规避风险,提高效率。”

在古代行军打仗中,往往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在现代出海作业中,却是“出海未动,预报先行”。怎样为海洋捕捞业提供事关港、船、人、(渔)获、安五大主体的智能监管服务方案,如何让捕捞作业更安全、高效,甚至为海洋生态修复行业提供涵盖海洋环境监测、分析、评价、生态修复等功能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助力海洋环境的持续改善与保护,就需以海洋为研究的“大模型”,为各个涉海行业构建一个涵盖海风、海浪、海雾、海冰、海盐、风暴潮等多种复杂海洋境况的,可逐分钟级、逐百米级精细化定制化的预报服务解决方案。

对此,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张俊虎博士领衔的励图高科人工智能团队潜心研究,现已为渔港安全作业打造出一个名为“海纳千帆”的大模型,不仅成功攻克了夜间、大雾、逆光等复杂环境下的视觉识别难题,使船牌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5%,覆盖了船舶出入港全流程,而且作为渔船渔港的“智慧管家”,它还可以“多管闲事”——集渔船和航迹预测、运营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对“港、船、人、获、安”五大作业场景主体进行全维度数字化管控。如今,在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渔港经济区,该模型已使渔政巡查船次锐减65%,实现大马力渔船休渔零违规、海域盗沙零发生,初步构建了“智慧渔港”1.0范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潘德炉对海洋气象、海况预报大模型很是推崇。他认为,只有对海洋气象、海况等进行及时、全面、精准的分析与判断,才能确保渔民在最佳天气条件下出海,持续降低因恶劣天气引发的安全事故风险,“但海洋是庞大的、复杂的,相关方要做好足够的算力、算法储备,才能让海洋开口说话。”

让渔业更智慧

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总体呈现过度开发趋势。同时,海水养殖虽然提升了鲜活水产品的供给,但一些不规范的养殖方式和粗放式的规模扩张,不仅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大范围加剧,还滋生出许多食品安全问题。这种依赖资源掠夺型的获取,不仅存在高风险、产出不稳,更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目前,全球渔场正在经历“产量寒冬”:中国舟山渔场因透光区变化,2024年大黄鱼渔获量较2000年减少43%,渔民不得不将拖网作业深度从50米延伸至120米,导致燃油成本剧增40%,而渔获中幼鱼比例从15%升至50%,酿成“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在秘鲁,鳀鱼渔场2023年捕捞量仅为历史峰值的38%,直接导致该国鱼粉出口额减少72亿美元,沿海150万渔民面临生计危机。

西非海域的情况同样严峻:因透光区缩减,沙丁鱼产卵场向深海迁移,当地小型渔船因设备限制无法跟进,2024年渔获量较2010年下降61%,而大型远洋捕捞船趁机进入,导致沿岸社区渔获份额从70% 降至35%,加剧了区域粮食安全危机。

如何在保障渔民收入的同时,实现环境与资源的修复与渔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此,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认为,“传统养殖方式面临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养殖空间压缩、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智慧渔业’则是传统生产方式向精准高效绿色方式转变、过度依赖人工向以机器为主转变、主观经验判断向大数据智能决策转变的过程,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在此基础上,李海涛表示,“智慧海洋”还可结合“海洋牧场”,对海域生物资源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为渔民提供科学的捕捞建议,比如“海洋牧场”哪里鱼群密集、何时捕捞效率最高等,从而帮助渔民精准捕捞,提升经济效益。最后再通过“海洋牧场”的生态溢出效应,修复临近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由此,便可实现生态修复+渔业增产的双重目标,“这一系列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也是‘智慧海洋’相较传统海洋产业的显著优势所在。”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姜昭阳教授认为,这种理念与实践的背后,是一种“靠外部干预调节生态系统内在生产力”的智慧,它正在改变我们对大海的传统认知。

李海涛介绍,励图高科开发的平台涉及智慧渔船渔港、智慧渔业养殖、智慧海洋牧场、智慧海洋防灾减灾等大部分主流的涉海行业。其中的智慧渔业养殖就是利用“水质哨兵”(溶解氧传感器)、智能投饵机、渔机控制器等智能监测与调控设备,通过智能投饵、鱼病预警等功能,实现了高效率、高密度养殖,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卡脖子”,而且可让养殖者迅速掌握鱼类健康、水质变化等情况,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全方位实现渔业养殖的智慧化、自动化,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大幅提升养殖效率。

当时,由于溶解氧传感器中核心的荧光膜技术被国外垄断,导致市场上的渔业溶解氧监测仪价格居高不下。为打破这一被动局面,励图高科和山仪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合作,投入大量研发资源,最终成功掌握了荧光材料的合成、制备、信号校准等多项核心技术,研发出了寿命长、稳定性和精准性均达世界先进水平的溶解氧荧光传感器。“这一突破大幅降低了用户的养殖成本,使溶解氧传感器的成本从万元级、千元级一下子降到了百元级,不仅为‘智慧渔业’概念的普及铺平了道路,而且颠覆了传统依赖经验和人力的渔业养殖模式,推动‘汗水渔业’向‘智慧渔业’实现了大跨越。”李海涛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励图高科的工程师团队在融合大江南北300余家水产养殖企业的实时数据流与10万多养殖户的真实数据后,打造了一个“北冥智渔”大模型,不仅一揽子解决了渔民最为焦心的“水-饵-病”问题,而且可以全天候实时监测水温、溶氧量等关键水质参数,通过算法动态优化投喂饵料策略,运用深度学习技术精准预警水产病害,可在庞大的养殖知识图谱中迅速检索专业答案。在青岛即墨,该模型已助力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亩产突破3000斤,实现了养殖效率的指数级跃升。“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模式是完全可复制的。我们中国虽然是冠绝全球的水产养殖大国,但渔业养殖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仍较低。如果将这一技术广泛应用,无疑将推动我国渔业养殖行业达到全新的高度,持续赋能蓝色经济高质量增长。”李海涛如是说。

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专家组”成员、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戈教授表示,只有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才能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拉动向注重改革创新驱动转变,由强调传统作业能力向注重现代服务功能提升转变,由追求规模数量扩张向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最终完成经济体由“大”到“强”再到“美”的“三部曲”发展。

浪越大鱼越贵,船越大鱼越好。青岛是我国深远海养殖的重要开拓者、引领者,比如建成我国首个深远海大型渔业养殖装备、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智能网箱“深蓝1号”,实施三文鱼规模化收鱼,开创了全球温暖海域三文鱼养殖先河;随后首制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开辟了我国高品质水产蛋白的供给新空间。

如今的青岛,在绵延900多千米的蓝色海岸线上,分布了21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近700个深水抗风浪网箱,休渔期间可向市场提供多种海鲜。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沿海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89个,年产海产品超千万吨,渔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指标持续好转。海洋牧场正从“海洋渔业工程”向“生态系统服务平台”转型。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海洋探测技术、碳交易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海洋牧场将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更和谐。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实践,深远海养殖正成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的战略要地。

向海图强,未来可期

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向海要粮、向海问药,青岛依托鲜明的海洋优势和特色,持续兴海济民,不断借助科技创新激发海洋产业潜力与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现代海洋新经济发展高地。

然而,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未来的青岛,未来的中国“智慧海洋”“智慧渔业”还能否持续领跑,不断焕发生命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此,李海涛坚定地表示,“智慧海洋”是一个宽且深厚的赛道,他们将不断构建新的技术壁垒,持续深耕垂直领域。比如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迭代升级智慧海洋大模型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确保技术领先性;另外,励图高科已联合中国联通、浪潮集团等社会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进行“双跨(跨行业、跨领域)”合作,深度优化、完善智慧海洋、智慧渔业、智慧渔港三大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验,比如为打破我国目前海洋产业小而散,同质化严重,缺乏合力等瓶颈,励图高科推出了iSEAPLAT(智慧海洋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的服务范围更加丰富广阔,不仅囊括了智慧水产养殖、智慧渔船渔港、智慧海洋牧场、智慧海洋预报、智慧海洋生态、智慧海洋港口、智慧海洋航运、智慧海洋工程等主要涉海领域,而且该平台立足于海洋领域的各个产业,依据各产业主体供需关系,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形成了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生态,助力各个海洋主体进一步提质增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023年12月,国家工信部授予励图高科iSEAPLAT智慧海洋产业互联网平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一举填补了国内海洋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空白。

“九万里风鹏正举”。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青岛市智慧海洋创新联合体首席专家董军宇教授表示,该平台首次将海洋产业的多元需求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不仅可通过整合海洋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信息高效共享,而且可依托广大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海洋产业生态体系,为推动海洋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如充分发挥硬件+算法+平台+数据的优势,采取“软(件)+硬(件)+虚(虚拟经济)+实(实体项目)”模式,在技术上持续攻克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难关,在商业上不断深化与相关头部企业的合作多赢;在政策上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和引导,最终实现一个集强政、富企、便民、助研于一体的产学研大联盟,真正做到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从目前的“小智慧海洋”跃升为“大智慧海洋”,做到海洋感知“一片海”,数据传输“一张网”,资源共享“一朵云”,持续引领中国蓝色经济迈向高效、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目前,励图高科已申报并入围了2025年青岛市(智慧海洋)创新联合体备案名录。”董军宇如是说。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介绍,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助力水产养殖和渔业智慧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在“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中提出要“渔业智慧化”发展。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渔场建设,引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产养殖生产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推动规模化农场(牧场、渔场)数字化升级,培育链条完整、协同联动的智慧农业集群”。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支持发展智慧农业”“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以科技创新为内核,正全方位、深层次地重塑传统农业、渔业的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借助数字生产力赋能智慧农业、渔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浅海到深蓝,从“渔舟唱晚”到“智慧牧海”,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的现代海洋经济图景正徐徐展开。眼下的六七月份,青岛丁字湾万亩海鲜田已开始迎来收获季,比如夏季收获的蛏子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贝类海鲜之一。此外还有蚬子、八蛸、海兔子(笔管蛸)、扇贝等;至于9-11月,则是鲅鱼、红头鱼、螃蟹的天下;从12月到次年2月,则是海蛎子、鹰爪虾、黄蚬子、海肠“一统江湖”……“好客山东”,不仅有底气,更有智慧!

信息来源 | 央媒头条(常红锋  林娜 通讯员 蔡运磊)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智慧海洋圈子排版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