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渔业大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在 “十一五”期间,水产增养殖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空间是水产增养殖业发展的立业之本
渔业属明显的资源性产业,渔业资源是产业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域滩涂及其生态环境是渔业资源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空间。水域、滩涂是具有多重使用功能的国土资源,其使用具有一定的空间排他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如果用于水产增养殖的水域、滩涂不断减少甚至不复存在,渔业则失去了基本的发展空间,水产增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将无从谈起。
二、拓展发展空间是水产增养殖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使内陆水域、浅海滩涂、低洼荒地等适宜养殖的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但目前,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它产业发展占用渔业水域滩涂的现象较为严重,渔业的发展空间不断萎缩,渔民“失海”、“失水”现象比较严重,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受到极大影响。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渔业经济发展,制定了《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到86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以上,渔业增加值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到16%,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色食品基地”和现代渔业先行区,这对水产增养殖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会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我省渔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应不断拓展水产增养殖发展空间,将大力发展养殖与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将是“十二五”我省渔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渔业的客观要求。
三、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有效拓展水产增养殖业发展空间
(一)合理开发利用宜渔资源,外拓发展空间
1、突出抓好黄河三角洲渔业开发。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入海口,不断孕育产生新的滩涂湿地,是全国主要的可新增土地的区域,每年可新增3000多公顷滩涂,是全省人均占有滩涂资源最多的地区。海岸线近900公里,潮上带、潮间带滩涂和浅海广阔,坡度小,浅海可增养殖面积40万公顷,滩涂可增养殖面积15万公顷,目前仅开发利用了可养殖面积的50%。黄河三角洲滩涂围养、盐碱涝洼地“上农下渔”等开发改造已有20多年实践经验,为水域滩涂资源的大规模渔业开发利用提供了成熟的技术保障和有益借鉴,有利于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产养殖业。应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双重机遇,努力把黄河三角洲地区建设成国家重要的优质特色水产品生产基地。
2、加大沿海浅海底面开发力度。根据有关专家测算我省潮间带和
3、加大采矿塌陷地和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力度。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全面开采后,矿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出现大量塌陷地。如济宁市地下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但因煤田分布与优质农田区域广泛重合,煤炭全面开发后,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土地塌陷,其塌陷坑之深、塌陷面之广,为全国罕见。至2009年底,济宁市因采煤造成土地塌陷已经达到了35万亩,而且还在以每年3万多亩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全市塌陷土地将达70亩。菏泽、聊城等地发展淡水渔业的基础虽然比较薄弱,虽然没有划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范围,但其黄河故道生态渔业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改造,形成规模化、成方连片的淡水渔业增养殖基地。
4、拓展水产增养殖业功能。当前,各地休闲渔业发展迅猛。休闲渔业可以说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需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引导改造建设集观光、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的休闲渔业设施,与旅游部门合作推动渔业生态观光旅游,积极打造渔耕体验、海上田园、游钓健身、岛礁拓展、渔乡风情、都市观赏渔业等渔业休闲旅游平台。深度挖掘齐鲁渔文化,全力打造“泰山赤鳞鱼放生节”、“长岛妈祖文化节”、“荣成渔民节”、“田横岛祭海节”等区域特色渔业民俗文化品牌,建设海洋公园、渔业历史博览馆、渔业科普馆等渔业主题园馆。另外,还应充分发挥渔业碳汇功能,将渔业作为绿色低碳的新兴战略产业强力推动。
(二)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内挖发展潜力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模化生产、工业化装备、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建设现代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逐步实现养殖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现代化。通过实施500万亩标准化生态池塘整理工程,加强养殖生产条件的改造和技术创新,充分挖掘现有养殖池塘和浅海养殖区产能。在产业布局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渔业园区。
2、加大水产原良种体系建设。近年来,我省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9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5处,但目前良种生产能力不能适应增养殖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原良种场和繁育场建设,提高良种保种、供种能力和良种覆盖率。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提高品质,保障大众产品生产体系;重点壮大海参、鲍鱼等名优珍品,保障名优珍品生产体系;积极推进对虾、乌鳢等出口品种,保障优势出口产品生产体系;突破金鱼、锦鲤等观赏鱼品种,保障休闲渔业生产体系。
3、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省是水产科技大省,科技力量雄厚,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层次分明,要重点围绕良种良法等关键技术难题展开全方位技术攻关。本着“一个良种可形成一个产业”的理念,尽快再培育出一批新品种。立足于环境保护,将产业和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不断研发推广高效集约式水产养殖技术,如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等。目前网箱养殖系统正在向抗风浪、自动化、外海型方向发展,具有广阔前景,促进外海、深海开发利用。工厂化养殖主要方式是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我省鲆鲽类养殖产业的发展成为典范,正朝着工业化的现代渔业建设方向发展,促进岸基开发利用。在实践中,还应注重“上粮下渔”、“池塘+氧化塘(湿地)”、“大水面立体养殖”等节地、节水、节能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推行浅海多层面立体养殖、内陆大水面净水型养殖。
4、积极推进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十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病害不断发生,已经对养殖业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十一五”期间,我国启动并建成了一批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重点实验室,我省已批复建设了30处,但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应以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建设为基础,加强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监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和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三)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发展活力
1、探索建立基本养殖水域保护区政策。《渔业法》以及今年国办18号文件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意见,提到要加强养殖区域保护。将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回游通道、重要水产增养殖区等划定为基本渔业水域实施保护。探索建立一种类似耕地18亿亩保护红线的“基本养殖水域保护”政策。
2、完善水域滩涂养殖权制度建设。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发证登记工作,依法规范水域滩涂使用权的出租、转让和抵押行为,引导以股份合作制、承包制、协作制、反租倒包等形式开展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鼓励向渔业生产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推进水产养殖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渔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建立水域滩涂征用、资源损害补(赔)偿机制,维护渔民群众合法权益。逐步将渔业互助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开展渔业增养殖、近海捕捞等保险,建立有财政支持的稳定的渔业风险保障制度。
3、探索建立碳汇渔业补偿机制。积极发展以浅海贝、藻养殖为重点的渔业碳汇,既可以改善水生生态状况,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事业,又可以增加碳吸收和固定,为能源、加工业、交通运输和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扩大我国未来的排碳权空间。建议在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对贝藻增养殖、循环水养殖等碳汇渔业进行补贴,促进低碳绿色海洋渔业发展。
面向“十二五”,我们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渔业振兴规划,不断提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打造全国最大的高端高质“蓝色食品基地”,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