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如何破浪前行?专访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垒→
从蔚蓝深海到金色海岸
从科技攻坚到生态守护
中国海洋经济正以怎样的创新姿态
破浪前行?
十万亿规模的海洋产业
如何托举起高质量发展的蓝色梦想?
当“五个更加”的战略号角吹响
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
全球治理新范式又将如何书写?
“育见新闻”专访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王垒
王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系统搭建了新时期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五维一体、相互关联的战略框架。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核心要义是摆脱对传统海洋资源的路径依赖,为解决海洋科技“卡脖子”技术难题、抢占全球海洋科技竞争高地提供根本动力;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旨在通过系统性顶层规划设计,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为化解不同涉海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实现陆海统筹和区域联动提供关键路径;更加注重产业更新,要求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指明方向;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深刻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海洋生态环境的期盼,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实践奠定基础;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海洋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智慧与方案。
育见新闻:中国海洋大学如何结合实际推动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王垒: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是破解海洋经济发展难题、激发“蓝色引擎”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海洋大学作为我国海洋科教领域的领头雁和排头兵,一直致力于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聚焦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等前沿领域,牵头筹建“崂山国家实验室”,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学校专家团队深耕“两洋一海”,突破了潜标水动力学优化设计、高可靠高稳定锚系单元研发等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了世界首套“万米全海深海洋综合观测潜标”等系列先进深海潜标,构建了南海立体观测网,在油气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学校角度看,人才培养是关键。中国海洋大学以海洋为特色,创建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组建“蓝梦拔尖人才实验班”,推进海洋拔尖人才培养体制、方法、路径创新,注重科教融汇,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未来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理念,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为推动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育见新闻:如何看待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背后的成绩与机会?
王垒: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这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历史性里程碑事件,不仅是量的跨越,更是质的提升,背后蕴含着巨大成绩与众多机会。成绩方面,彰显了我国海洋产业的强大实力与蓬勃活力,海洋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超三成,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其中,海洋船舶工业表现突出,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和手持海船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船舶产品出口至197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机会方面,随着海洋经济规模扩大,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将吸引更多资本、人才和技术流入,促进产业创新与升级。同时,海洋经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海洋科技创新需求愈发迫切,为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提供了合作契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成为重点任务。
实际上,我国拥有南部、东部、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广东所在南部海洋经济圈押注未来产业,海洋生物基因库、深海可燃冰开采装备等项目闪耀南海;以上海为引擎的东部海洋经济圈,则围绕船舶制造、航运服务、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练就“独家绝活”;以山东为标杆的北部海洋经济圈,深耕“蔚蓝”,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38%,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的近八成。
育见新闻: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如何?
王垒:当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呈现出传统产业根基稳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整体结构持续优化,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看,2024年我国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6%,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35.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59.6%,呈现出“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特征,第三产业成为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传统产业领域,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养捕结构优化,“互联网+设施渔业”推动海水养殖朝着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海洋船舶工业彰显出我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与强大竞争力。海洋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猛,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速高于海洋生产总值1.3个百分点。不过,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传统产业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在产业规模、核心技术突破、市场竞争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育见新闻:在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应该采取哪些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王垒: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构建“源头防控—过程治理—系统修复”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人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是强化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机制,严格实施入海排污口分类监管,对重点行业推行“环保绩效分级”制度,倒逼企业升级污水处理技术。二是创新海洋生态修复技术路径与模式,针对珊瑚礁、红树林、盐沼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如在红树林修复中采用“宜林则林、宜滩则滩”的动态修复策略,在珊瑚礁保护中结合3D打印技术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珊瑚苗种。三是构建精细化海洋生态监管网络,加快部署“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系统,在重点海湾布设智能浮标、水下机器人等设备,实时监测水温、污染物浓度,数据直接接入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四是健全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针对渤海、黄海等跨省域海域,建立“环境质量联合监测、应急事件联合处置、治理成果联合考核”的协作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五是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增效,在渔业领域推广“生态牧场+碳汇渔业”模式,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恢复渔业资源,同时测算海藻养殖固碳量,参与碳交易。
育见新闻: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海洋科技、产业、生态保护以及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的高效协同发展?
王垒: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打破各领域的协同壁垒,构建“科技突破—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全球共治”的良性循环体系。从实践层面看,需从机制设计、平台搭建、要素配置三方面实现高效协同。首先,建立跨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海洋经济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将科技、产业、生态、外交等部门纳入统一决策框架,如在海上风电开发中,由领导小组牵头,协调科研单位攻关深远海装备技术,指导企业布局产业链,形成“技术研发—产业落地—生态评估”闭环。其次,以科技创新为纽带打通协同链条,一方面强化海洋科研的“问题导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协同平台,如建立全国海洋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为产业布局和生态保护提供精准依据。最后,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嵌入协同思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建立跨国海洋产业协作链,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标准制定,同时引入全球先进的生态修复经验,完善我国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面对深海资源开发领域,我国正加速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中国海洋大学深耕“两洋一海”,突破潜标水动力学优化设计等核心技术,构建的国际最大规模南海立体观测网已成为海洋资源开发的坚实后盾;这些成果正加速推动海洋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支撑我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
育见新闻:当前海洋经济发展中,哪些领域仍需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做好应对策略?
王垒:当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的转型关键期,部分技术与产业领域亟待突破。例如,我国深海资源开发仍面临技术瓶颈,在3000米以深的深海探测、资源开采装备上仍依赖进口,深海钻井平台的动力定位系统、水下生产系统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足40%,导致深海油气、多金属结核等资源开发成本居高不下。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也存在短板,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我国海洋创新药物获批数量仅为国际领先水平的1/5,关键酶制剂、生物反应器等上游设备依赖进口。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全面谋划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发布了《中国海洋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30》。一方面,升级人才培养理念,由原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进阶到“一引两元两力一创”,即“以蓝色梦想为引领,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支撑,以跨学科能力、国际胜任力培养为方向,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另一方面,升级教学运行体系,在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的基础上,实施有组织的交叉复合培养制,引导学生有计划、成体系地选修跨专业课程,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信息来源 | 育见新闻、中国海洋大学等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智慧海洋圈子排版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