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限制公共开支应对通胀

来源:参考消息   发布时间:2015-05-20 21:55:4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中国正面临巨大的通胀挑战,采取的措施却不足以抑制通胀。两次提高利率——总共提高50个基点——还远远不够,不管政府的意图如何,此举却反而让储户紧张起来。

由于担心货币价值蒸发,人们开始在内地三线城市恐慌性购买房产。这反过来又在两个方面加剧了通胀问题。首先,这进一步提高了通胀预期和货币流通速度,使未来收紧货币政策的措施复杂化;其次,这提高了生活成本,人们会进一步要求加薪。除非政府能够表明保持物价稳定的决心,否则人们的担心有可能引发社会骚乱:大量储存粮食、蔬菜和食用油等消费品。

十年来大规模的货币增长使经济体系积累了巨大的隐性通胀压力。这首先表现在土地价格的上涨。由于投机热把钱集中在了房地产市场,货币增长起初并未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但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劳动力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引发基础广泛的通胀,而货币存量突然之间则变成了通胀的刺激因素。

中国的通胀挑战背后的根本性力量是公共部门无节制开支的欲望。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财政收入是决定地方政府官员的奖惩、衡量其表现的两个基本标准。通过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增加GDP和财政收入的目的他们都能达到。

银行体系去年的新增贷款额是GDP的四分之一。在股票和债券市场以及通过信托公司筹集的资金额可能达到GDP的十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资金流入了公共部门。除了这笔钱之外,政府还通过税收得到了五分之一的GDP。这里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房地产开发商使用同一笔钱买地和纳税:两者都算在政府的分类账上。尽管如此,公共部门仍通过自己的消费能力控制着近一半的GDP

发达国家的大部分政府收入都是用于再分配,通过提供社保、医保或教育的方式进行。但是,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支出却不多。公共部门拥有的巨大财力主要用于投资或公共消费。不管怎么看,公共部门开支似乎都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是中国长达30年的经济繁荣背后的两支推动力量。政府开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经济资源集中于公共部门对国家有利。但是,集中的程度多大才算过度了呢?通货膨胀表明已经过度了。

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在公共部门开支推动货币供应的同时,通货膨胀表明经济再也无法支撑公共部门开支的增长了。

通货膨胀是向家庭征税、使之为公共部门提供资金的一种形式,是从家庭到公共部门的财富再分配,一些家庭因此损失惨重。这就是通胀居高不下往往导致严重社会骚乱的原因。

政府采取的抑制通胀措施还远远不够。政府应该认识到,今后5年通胀率仍将居高不下,银行存款利率必须高于预期通胀率。目前的存款利率可能低了3个百分点。只有人们把钱存在银行而不受损失,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尽管通胀居高不下且不断加剧,金融体系却依然稳定。这是因为美联储保持零利率,而这产生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并防止了资金外流。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改变。如果通货膨胀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严重问题,美国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很快就会逆转。随后出现的资金外流压力有可能引发经济硬着陆。中国应该对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予以重视。

除了提高利率以达到稳定通胀预期的目的之外,中国还必须进行政治经济改革,限制政府筹资和支出规模。除非公共部门停止以远远快于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扩大,否则就无法控制通胀怪兽。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