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日前,由中国旅游协会、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民网、休闲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休闲城市”评选活动揭晓,青岛市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城市”、“ 最具动感休闲城市”等称号。这对青岛来讲,既是荣誉,也是鞭策和鼓励。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旅游正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与观光相结合的旅游阶段迈进。近几年来,休闲度假旅游在青岛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09年吸引海内外游客已突破4000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大量的客源流动,既刺激了投资,又刺激了消费,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青岛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确立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定位。2005年,青岛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了“以建设国际海滨度假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旅游业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重要的主导产业”的旅游发展思路。2008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特别指出要突出发展度假旅游,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努力建设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2009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又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国际海滨度假名城的目标,提出了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工作重点,对于促进青岛旅游业实现更高阶段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下半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青岛市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干政策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了“建设国际海滨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要求。
其次,科学规划,构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的大旅游发展格局。近几年来,结合城市发展目标,青岛的旅游业按照“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城市发展战略,逐步确立了推进以主城区为中心,向东、西两翼沿湾发展,向腹地陆域和沿线海域纵深发展的“一城两翼两纵深”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一城”是指青岛主城区旅游核心圈,重点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海上观光、都市观光、购物娱乐等产品。“两翼”是指东翼的崂山区、即墨市,重点发展山林观光、温泉度假、海岛度假、节庆会展、道教和齐文化等产品;西翼的黄岛区、胶南市,重点发展海滨度假、海上旅游、秦汉文化等产品。“两纵深”,就是向城阳区、李沧区、胶州市、平度市和莱西市等岛城腹地陆域纵深,重点发展大型购物、综合娱乐、山林观光、生态休闲、民俗节庆等旅游产品;向青岛沿线的海域纵深,发展海岛度假休闲、游艇、海上观光、邮轮等海上旅游产品。
第三,实施旅游大项目战略,打造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国民休闲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休闲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休闲旅游的需求,青岛实施了旅游大项目战略,开发了丰富的旅游产品,形成以度假为核心的度假、观光、海上、文化、节会商务、体育健身等六大特色旅游产品系列。
自2003年以来,青岛市累计投入旅游项目建设资金360亿元,建成海底世界、极地海洋世界、青啤博物馆、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滨海步行道等127个旅游项目。2010年初,通过对全市所有旅游项目排查摸底,又推进重点旅游项目72个,总投资约896亿元。其中,度假项目 12 个,总投资 319 亿元,占36% ;大型休闲娱乐项目3个,总投资181 亿元,占 20% ;文化观光项目 12个,总投资44亿元,占5% ;高星级酒店27个,总投资211亿元,占24% ;旅游配套设施及综合项目18 个,总投资141 亿元,占15% 。截至目前,少海南湖、银海净雅酒店、葡萄酒博物馆、银沙滩度假别墅等9个项目已经开业,完成投资38亿元。预计年底前唐岛湾滨海休闲广场、洲际城市中心假日酒店、熙景温泉大酒店等5个项目将陆续完工开业。这些项目呈现出规模大、特色突出、针对性强等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旅游功能。
目前,青岛已经成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既是 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承办城市、海上旅游的目的地,又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青岛啤酒的故乡,并拥有中国最具特色和规模的欧陆风情街区。沿730公里海岸线,分布着69个岛屿、32个海湾,拥有充足的阳光、追逐的海浪和金色的沙滩,以及丰富的海水温泉;“中国海上第一名山”、中国道教名山——崂山,拥有优美的山林风光,悠久的道教文化;每年8月举办的青岛国际啤酒节,汇集了20多个世界著名啤酒品牌、近200 种啤酒,吸引着近300万参与的公众;西部老城区成片分布着具有德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尽显老街幽径、红瓦绿树的欧陆风韵;到奥运会帆船比赛中心,可以参观奥运博物馆,探访奥运旅游文化,观摩克利伯帆船赛、沃尔沃帆船赛等国际帆船赛事,或者乘坐游艇从海上欣赏青岛风光。
第四,完善城市旅游交通功能,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便利的交通框架。 休闲度假旅游的主体是散客和自驾车游客,便利的交通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自2003年以来,青岛市基础设施累计投资458亿元。其中,投资近60亿元兴建20座立交桥;投资159 亿元新建高速公路和省级干道1600公里;投资20亿元建成了杭鞍快速路,极大改善了城市东西交通状况;投资35亿元建成了滨海大道,使青岛与即墨东部、黄岛之间的路程均缩短了半个小时以上;投资 8.6 亿元完成了流亭机场扩建工程,旅客年吞吐量由扩建前的 550 万人次达到 1000 万人次;投资 13.5亿元改建了火车站,日发送旅客达到4 万人次,是改造前的2倍;投资 5000 万元改造了长途汽车总站,年发送旅客增加 30 万人次,达到360万人次;投资 1.3亿元建成了长途汽车东站,便捷了东部交通的集散能力。
下一步,投资33亿元的海底隧道,计划于2011年全线通车;投资90亿元的海湾大桥,计划将于2011年6月建成通车。 届时,青岛和黄岛之间的路程将缩短半小时以上,架起东西海岸旅游互动发展的桥梁,进一步拓展旅游大项目发展空间。
第五,强化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营造休闲度假旅游的优质服务环境。 近几年来,青岛市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加快“一五一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包括“一个中心、五个网络、一个提示”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一个中心,就是青岛市旅游信息中心,负责所有青岛市旅游政务信息、社会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以及海外网站开发等;五个网络,就是涵盖交通口岸、 商场、 酒店、 景区等重要旅游集散地的旅游咨询网络、旅游服务热线网络、旅游触摸屏网络、导游灯箱网络和旅游信息资料网络;一个提示,就是通过移动、联通手机短信,向来青游客发送消费者投诉、旅游咨询、报警、急救电话等方面的提示信息。
今年以来,青岛市又在“一五一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建设青岛市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有望于今年年底建成,明年投入使用。这个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按照国际化、统筹化、高效化、一站式服务的原则建设,集旅游信息、咨询、投诉、营销、指挥调度、消费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行业联动、运转高效的特点;将整合青岛市视频监控系统,建立和公安、交通、城管、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等部门的实时通讯系统,实时监控景区点、饭店、 交通要道等区域,掌握客流、车流,指挥调度相关部门进行疏导和处置。这个系统建成以后,将使青岛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具有质的飞跃,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
第六,全面推进旅游服务质量建设,优化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秩序。近几年来,青岛市开展了“迎奥运、上水平”、“细微化服务”、“旅游服务质量月”等一系列活动,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今年,又深入开展了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成立全市旅游服务质量年活动领导小组,组成集中办公的旅游综合治理办公室,集中整治了旅游市场中存在的欺客宰客、黑车、黑导、黑社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青岛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试点,正在加紧起草一系列服务标准,全力争创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市旅游市场环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七,积极开展城市旅游营销,提高休闲度假城市旅游影响力。 近几年来,青岛市抓住奥运机遇,开展了“奥帆之都、多彩青岛”等一系列主题促销活动,旅游城市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去年以来,按照“积极扩大国内市场,稳定发展海外市场”营销方针,青岛市开展了“山东人游青岛”、“观世博、游青岛”省内主题促销,“奥帆之都、多彩青岛”国内五大市场40余城市及韩、日、俄等海外主要市场的专题推介;成功举办韩国游客青岛高尔夫比赛和日本游客青岛健步行活动。邀请接待韩、美、俄、法等 10 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批、千余名媒体记者和旅行商来青考察旅游资源。与市内主要媒体开展了战略合作,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国旅游报开展了一系列旅游广告宣传。2009年,青岛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003万人次,增长15.4% ;实现旅游总收入 489亿元,增长 16.4% 以上;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595.99万人次,同比增长12.68% ,实现旅游总收入452.27亿元,同比增长19.47% 。
今后,青岛市将发挥奥运城市品牌优势,突出青岛“山海城”完美结合的资源特色,提供最具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展现最具人性化的休闲度假旅游服务,营造最安全健康的休闲度假旅游环境,把青岛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具魅力的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