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山东加速“蓝色崛起”

来源:山东海洋   发布时间:2025-07-03 17:41:59 

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3.9%,15个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这一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山东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探索——既向海图强,又和谐共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今年以来,海岸线约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山东,正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靠海吃海”到“科技兴海”


耕海牧渔,逐梦深蓝。


山东经略海洋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和现实基础。从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到改革开放后率先建设“海上山东”,再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始终走在海洋经济发展前列。


山东的海洋经济,曾长期依赖渔业、盐业等传统产业。但如今,这些产业正经历一场智能化、绿色化变革。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山东将现代海洋产业列入全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渔民不再仅凭经验出海,而是通过水下机器人、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鱼群动态,实现精准投喂。


目前,山东已累计培育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占全国的38%,深远海养殖规模持续扩大,“蓝色粮仓” 日益丰盈。


传统渔业也在向高附加值转型。荣成市的海洋生物产业园内,一条三文鱼经过精深加工,可制成刺身、鱼油、胶原蛋白等数十种产品,价值提升数十倍。山东的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连续八年全国第一,海藻提取物、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更是快速增长。曾经的“捕捞大省”,正蜕变为“海洋生物科技强省”。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升级是存量优化,那么新兴产业的崛起则是增量突破。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指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山东正加速布局海洋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向深海、远洋拓展发展空间。


在烟台中集来福士的船坞,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刚刚完成升级改造。这家企业不仅建造了我国40%的海洋钻井平台,还在海上风电、氢能储运等领域持续突破。山东的海工装备产业已形成从设计到运维的全链条体系,今年1-5月,山东船舶、海工装备出口值已超17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80%。


海上风电是另一大增长点。渤海南岸的昌邑风电产业园,百米长的风机叶片正批量下线。山东海上风电并网容量占全国28.3%,并带动了海底电缆、储能设备等配套产业崛起。更令人瞩目的是,海洋能源的开发并未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威海市利用风电大数据优化海洋保护区规划,使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此外,山东的海洋药物研发实力全国领先。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从海藻、海绵等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抗癌、抗病毒成分,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24年,山东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等4个新兴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58.6亿元,同比增长7.3%,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6.9%。


探索“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海洋保护区是经济发展的高地、生态保护的重地,更是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海洋经济的繁荣,绝不能以生态透支为代价。山东的实践表明,保护与发展可以相辅相成。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因石油开采和养殖业面临生态退化。但通过“盐地碱蓬-微生物联合修复法”,退化湿地逐渐恢复,如今已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类似的生态修复工程在山东已实施数十个,累计修复滨海湿地3.2万公顷。


全省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整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均值同比明显改善。2024年,山东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排在全国前列。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则探索出“生态养殖”模式。通过贝藻类立体养殖,海域氮磷含量下降,而渔民收入增长。这种“生态即经济”的理念,还催生了碳汇交易等创新机制。


2023年,全国首创的“海洋碳汇贷”在威海落地,青岛银行首期发行的10亿元蓝色债券被抢购一空,为海洋碳汇项目注入金融活水。


在RCEP框架下,山东的海洋科技服务正走向国际。青岛的“透明海洋”观测系统已为日韩提供海洋环境数据服务,海洋科技出口额不断增长。生态保护不仅没有制约发展,反而成为新的竞争力。


从威海美丽海湾到黄河口湿地,从碳汇金融创新到海洋科技输出,山东正在书写"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


蓝色文旅:从“看海”到“玩海”


在山东的海洋经济版图中,旅游业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从滨海休闲到海洋文化体验,从生态观光到高端邮轮,山东的海洋旅游产业正呈现多元化、品质化发展趋势,为海洋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过去,山东的海洋旅游以“洗海澡、吃海鲜”为主,如今则向深度体验转型。青岛的奥帆中心已成为国际帆船赛事的重要举办地,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威海的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串联起沙滩、礁石、渔村,成为网红打卡线路;日照的“海洋美学馆”将废弃渔船改造为书屋和咖啡馆,让游客在碧海蓝天下享受慢生活。


2024年山东沿海7市接待国内游客4.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3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12.6%。高端度假酒店、海上运动俱乐部、潜水基地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游客不再只是“看海”,而是真正“玩海”。


山东的海洋旅游不仅有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蓬莱阁的“八仙过海”传说、即墨田横岛的“五百义士”故事、荣成的渔民号子非遗表演……这些文化IP正通过沉浸式体验焕发新生。


随着青岛国际邮轮母港的扩建,山东正成为东北亚邮轮旅游的重要节点。2025年,青岛邮轮旅游市场将迎来连续增长,青岛邮轮母港预计接待邮轮40个航次以上,较2024年实现翻番。航线网络进一步拓展,新增至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航线,实现东北亚与东南亚市场联动发展。


未来,山东还将探索“邮轮+康养”“邮轮+会展”等新模式,吸引高端客群。同时,小型游艇、帆船租赁等“微度假”方式也日益流行,让海洋旅游更加个性化。


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山东注重生态保护。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出“生态研学游”,游客在专家带领下观察海鸟、监测水质,体验海洋保护工作;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通过限流预约,确保湿地不受过度干扰。


这种“低干扰、高体验”的模式,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提升了旅游品质。2024年山东省国内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海洋实践成效。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海洋不仅关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更是维护国家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山东抢抓“十五五”战略机遇,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从海洋大省到海洋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从1.8万亿的海洋经济规模,到全国领先的生态修复成效,山东的实践证明:海洋经济的未来,不是掠夺式开发,而是科技赋能下的可持续发展。


山海相依处,城市发展的澎湃脉搏与生态保护和谐共鸣,乘风起,共潮生,山东海洋经济这艘巨轮正扬帆远航。


来源:凤凰网山东(记者 张子婷)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