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呼之欲出 ——访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

来源:李玲   发布时间:2015-05-21 04:01:26 

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呼之欲出

——访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

为了充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对我国带来的重大不利影响、支撑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编制和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据悉,我国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阐述中国政府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提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为此,半月谈记者独家采访了专注该领域研究十几年的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

记者:请您扼要介绍《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是什么?

吕学都:该报告全面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提出了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和相关政策。

评估报告给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1℃~2.1℃,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自然灾害将进一步加剧。为此,我们要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新的驱动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尤其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记者: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增加,对我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吕学都:我国科学家进行的分析和模拟实验表明:温室效应将使中国地区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明显升高,并可能导致强降水事件的出现频次继续增加。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1.4mm~3.2mm,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等级下降,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层最严重地区减薄达4m~5m,青海和甘南牧区产草量下降,西南地区、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北方干旱受灾面积扩大,南方洪涝加重。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温危害加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6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北方部分河流发生断流。同时,局部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1990年以来,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太湖、黄河均连续发生多次大洪水,洪灾损失日趋严重。

记者: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哪些领域的影响可能最严重?

吕学都:未来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态系统、水资源、沿海岸带的影响最为严重;同时,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旅游业、能源供应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我国东北森林的组成和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半干旱地区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气候区域干暖将导致三江平原湿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濒危物种增加,大面积沼泽湿地演变为草甸湿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将退化,这会对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产生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将使内陆湖泊加速萎缩,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海平面上升将导致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潮影响的程度加重,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等生态群遭到破坏,沿海土地盐渍化加剧等。另外,气候变暖将使未来我国空调制冷所需电力消费持续增长。

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将增加。气候变化将增大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记者:中国已经和将要采取哪些措施应对?

吕学都: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选育抗逆农作物品种,发展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强化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采用高产、稳产措施,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抗旱、供水能力及其应变能力;三、继续植树造林,并提高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及病虫害的防治;四、根据气候变化情况以草定畜,改变超载过牧,避免草场退化,增强草原畜牧业抗灾能力;五、提高防潮设施的设计标准,强化沿海防潮设施的建设;六、继续加强致病气象灾害预报,建立预报、监测和监控网络,扩大预防疫区。

记者:专家指出,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近50年来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请您给读者简单介绍全球与我国的碳排放状况。

吕学都:发达国家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履行公约和议定书的规定,率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我国2000年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的13%,人均排放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国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仍是今后长时期内首要任务。我国非常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措施和行动、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由于这些政策和措施,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5%,为减缓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中如何保证公平、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我国的原则立场是什么?

吕学都:未来国际社会有可能为各国确定碳排放限额。这是涉及各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当前应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发达国家要继续率先采取减排行动,切实履行议定书的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增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展中国家则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为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做出努力。

记者:我国为减缓气候变化会采取怎样的措施与对策?

吕学都:我国是公约和议定书的缔约方,以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严肃态度,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我国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为核心,发展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我国将制定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这将在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全球气候的保护,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李玲)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