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近日发布报告称,台军应摒弃“大海军思维”,改以小型轻快打击兵力为主。该报告不仅受到马英九等台当局高层重视,更引发岛内军事专家的反驳。台湾东森新闻的评论称,尽管不可能指望仅凭一份报告就扫除台湾海军的“痼疾”,但希望可以让台当局对陈水扁掌权以来就一直走不出怪圈的海军发展“寻得一丝光亮”。
台当局高度重视
据台湾《联合报》10日报道,“詹姆斯敦基金会”近日在其出刊的《中国简报》中,刊登了一篇关于台湾海军的报告。报告称,台海军受美国海军影响强调“制海”,偏重大型主战舰艇的筹建,喜好舰对舰接战模式,但目前台湾海军潜艇部队名不副实,水面舰队无力夺取台海制海权,就连台湾“国防部”最近出台的一份评估报告都称台海军战力已严重下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台湾海军无力自保。“重新分配舰队兵力并制定新战术”,依循强调小规模舰艇凝聚力和单舰主动性的“海洋拒止”战略,就可解决台湾海军目前的窘境:即采取弱势海军对抗强势海军的“打带跑”战术,利用导弹快艇等小型兵力实施海上游击战。报告认为,岛内是否存在支持台海军战略转移的势力还仍不得而知。台湾海军很可能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支“微型美国海军”。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在“海上控制”或“海上拒止”领域的表现就令人怀疑了。
报道称,尽管美国智库学者认为其“拒止战略”违反传统建军理念因而不可能会被台海军高层接受,但有岛内消息人士透露,该报告引发台“国安会”和“国防部”高度重视,马英九对此也有批示。
岛内学者不认同
尽管该报告受到台当局高层重视,但岛内专家学者却有不同看法。据《联合报》报道,台“国安会”咨询委员杨永明称,这个新的战略思维,意味台湾海军将“放弃传统舰对舰的交火战术”。台湾退役海军中将兰宁利则认为,美国智库学者的看法“部分正确”,“制海”、“海洋拒止”都是台湾海军的任务;除了反登陆外,海军还是需要大型主力战舰,执行反封锁任务,避免海上交通线被切断,“这是台湾赖以生存的条件”。兰宁利称,外人看台湾可能觉得只要不被登陆,问题就解决了,但实际上台湾和日本很像,就是由于海岛的特性,对外部支持的需求其实更强烈,必须想办法突破海上封锁,否则会因为“撑不下去”而被迫投降。因此,台湾海军的兵力配置以反封锁为主,在这个基础上再考虑如何“让敌人不敢轻易靠近”。
有岛内军事专家称,台海军战略思想一直不断演变,从国民党退台后,已经历了“攻势”、“攻守一体”和“守势”三个时期,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海军的“守势防卫”进一步明确为“固守防卫,有效阻吓”,作战指导上强调“战略持久、战术速决、以海制海、决战境外”,在作战样式上以反封锁、抗登陆和防空作战为主,在兵力对比上强调以“质”取胜。同时,积极争取“拉美防御”,寻求美日的安全庇护,实现“依美护台”的目标。台海军以“舰艇武器导弹化、指挥管制自动化、反潜作战立体化”为目标,已经建立了一支有一定实力的海军力量,包括约7万人的总兵力,拥有各类舰船约500多艘,大中型舰艇40多艘,总吨位约24万吨,位居世界海军前15名。其中,部分从美国、法国引进的主战舰艇性能较为先进。
美专家常为台“支招”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近年来,美专家常为台军“出谋划策”。2004年,美国智库“安全政策中心”发表报告称,陈水扁“连任”可能使大陆强化对台动武的军事准备,因此建议台湾掌握“非对称作战”的优势,并详列了台军改进的16个方面。2006年5月,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请多位美国专家大谈“中国水雷”威胁美军舰队,建议台军建立一支实力强、作用大的“水雷战”部队。2007年3月,美国军事战略专家提出,台军的反潜机、潜艇以及“爱国者”导弹已不足以应付当前局势,台军应发展巡航导弹建立“吓阻力量”。2009年12月,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和国防部负责东亚事务的官员谢弗尔先后强调台湾应开发“非对称军力”。
不过,美国专家建议的背后一般都隐藏着军售目的。谢弗尔所谓“非对称军力”建议,就被外界视为是为美向台出售F-16战机“定调”。而大谈解放军“水雷战”的言论之后不久,台军就向美采购了包括昂贵的“鹗”级扫雷艇和“海龙”扫雷直升机在内的大量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