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擦亮精致城市建设底板

来源:海洋TV   发布时间:2025-07-16 18:38:3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当前全国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完成报批,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特开设《书记市长谈规划》专栏,邀请有关城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立足地方实际,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地实施的思路举措,供交流探讨。


擦亮精致城市建设底板

山东省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孔凡萍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威海市考察时,作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重要指示。威海市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将精致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作为山东省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双试点”,威海加快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探索、创新编制、科学实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用绿色和温情来打造精致城市”案例入选《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威海成功举办,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威海范式被联合国人居署向全球推介。

系统谋划,绘制全域精致蓝图

威海坚持外延控制、内涵提升,创新绘制全新国土空间规划蓝图,统筹配置空间资源,在全省先行实现市、县、镇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域覆盖。

坚持战略引领,构建整体格局。立足“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总定位,威海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明确“世界级宜居和滨海旅游度假城市、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山东半岛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性质,构建“绿屏蓝带,十廊通山海”“强心筑轴,多极促发展”的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国土空间山水连城、拥湾抱海、集约高效。

统一底图底数,集成全域图景威海打破传统行政边界,统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陆域生态系统,协同海岸带、海岛、海域等海洋空间开发与保护,形成一套技术标准、一张规划蓝图、一个信息平台和一套项目落地机制等四大成果,构建起“从山顶到海洋”的治理框架。

分层分类传导,织密管控网络。通过纵向传导约束性指标,威海将国家、省级规划指标逐级分解至市、县、镇,建立分层次、分领域、分区域的规划衔接路径,确保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任务指标与总体规划目标一致。详细规划层面,全面推进城镇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探索建设用地功能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差异化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管理,编制完成村庄规划217个,其余村庄实行通则式管理,从而实现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全覆盖。专项规划层面,充分发挥市级总规的统筹作用,同步编制、动态调整专项规划目录清单,分类建立专项规划体系,矿产资源、山体保护、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等专项规划全面实施。

生态筑基,夯实山海屏障本底

威海科学统筹山、海、城的关系,将农田、林地、水域等管理要求融入规划,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实现要素间功能互补与平衡。

守护山海本色,构建生态格局。威海保护胶东半岛生态脊昆嵛山,打造千里生态活力海岸带,建立10条通山达海的生态廊道,串联起丘陵山脉、河流水系、海湾海岛等生态资源,构建有机联系的生态网络系统。

融合蓝绿空间,彰显城乡魅力。威海引导城市与生态空间交融渗透,加强滨海、滨水、临山、主干道路沿线、公园广场等重点空间的风貌管控及城市设计,形成“山水融城”生态景观特色,营建魅力彰显的城市景观界面、节点和天际线,构建“一脊十三水、一带揽十城、八湾抱九岛”的城乡整体风貌格局。注重“海上看威海”风貌管控,创新性启动《威海市中心城区滨海景观风貌研究》,建成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串联起全市90%以上的景区、景点、民宿、驿站和海洋牧场,2024年吸引6700余万游客来感受“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浪漫。

开展生态修复,厚植绿色根基。威海科学推进“绿满威海·四季多彩”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沿海防护林修复、荒山绿化、水系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城市绿化、村镇绿化美化等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先行一步建立“林长+河湖长+湾长”湿地联合管护工作机制,加强对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的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修复,逐渐形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全域精致图景。以生态修复工程为契机,探索供给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创建华夏城等2个国家级、3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先后有13家单位荣获国家级森林康养、慢生活体验区等称号。

布局优化,推进产城共融发展

威海以“三区三线”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为基础,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组团,打造集约紧凑的精致城市样板。

处理好产城关系。威海规划打造市域中部产业隆起轴,综合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统筹布局城市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产城融合。划定工业用地控制线,以产业园区为中心,集中配置商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等社区配套设施,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环境宜人的产业社区转型。

处理好增存关系。在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威海注重存量土地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国土空间内涵式发展。增量空间优先安排省重大项目、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用地及公益类设施用地,城镇新增空间有112.37平方公里用于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化工园区、重点产业园区以及各区市“十四五”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建设,占城镇新增空间的86%。

处理好城乡关系。威海规划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民住宅等需求提供空间保障。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满足乡村休闲观光等分散布局产业的实际需要,增加农民收入。

处理好陆海关系。威海综合考虑海洋与陆地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实现海陆资源互补、经济互动、生态共保。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空间集聚、开放发展,着力构建“一带三区四岛群”的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划定海洋规划分区,强化海域分区管控,加强自然岸线保护,实施岸线分类管控。

多元保障,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威海完善建章立制、数字赋能、共治共享的三位一体实施保障体系,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强化立法保障。威海先行一步制定城市风貌保护条例、海岸带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同步建立风貌保护名录,对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景观敏感等重点区域、重点地段进行严格监管。制定《威海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实行国土空间全要素管控,并针对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对拿地前、拿地后、建设前、建设后全流程分别制定管理规定,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搭建数治平台。威海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汇集地理信息、自然资源现状、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社会经济共5大类、39中类、200余小类的数据资源,打造二三维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多维度、全要素的智慧空间治理体系。创新建设项目合规性审查自动化、规划方案三维可视化比选、城市天际线智能分析等场景应用,形成具有滨海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新模式。

鼓励社会共治威海邀请知名专家、专业团队、街坊市民参与方案设计,引入实景三维技术进行多方案比选,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地块,形成一批有温度、有活力、有特色的设计,串珠成链打造魅力海滨。火炬八街片区创新推行“街长制”,聘用专业设计师引导产权人自主更新,带动8家企业升规纳统、2000余人经营创业,年接待游客超1700万人次,多次被央视新闻、新华社关注推介。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