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前召开的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传来消息:近年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部门采取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殖和优化海洋渔业资源成效显著。据海洋与渔业部门对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的动态监测,目前广东海洋双拖作业的平均渔获率为每小时228.79公斤,比往年明显提高。
建设人工鱼礁是保护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目前,广东省已完成惠州、深圳及珠海3个人工鱼礁区建设,还有18个礁区正在建设中,总计投放报废渔船38艘,投放混凝土礁体1万个,体积近40万立方米。人工鱼礁投放后,鱼卵、仔稚鱼数量明显增加,礁区内已初步形成新型的生态环境。工作人员潜水观察时发现,礁体周围聚集了20种主要经济鱼类,此外,还发现多种软珊瑚、海胆、海参和大量翡翠贻贝等生物,显示出明显的集鱼效果。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广东优化海洋渔业资源、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又一举措。去年,全省共放流淡水鱼苗7000万尾、海洋对虾苗5000万尾、海水鱼苗700万尾、中国鲎2415只。湛江市在雷州市乌石镇沿岸实施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投入资金110万元,放流水产苗种1154多万尾。种苗放流后,海区的海洋牧场作用使放流种苗自然生长,改良了海洋生态环境。
广东省把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去年广东省新建海洋自然保护区7个,已建成海洋自然保护区43个,保护管理总面积57.2万公顷。湛江市还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保护区办理海域使用权证程序,实施保护区示范点建设计划。(简陈明 林学建)
2006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