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委员建议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促海参养殖业发展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海参是一种名贵海产动物,被誉为海中人参,山东沿海地区环境气候非常适合其生长。近年来,由于海参养殖技术上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养殖面积和养殖效益不断提高,仅青岛市海参养殖面积已经达到4.5万亩。长期从事海产科学研究的青岛市政协常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孙谧指出,海参养殖有着较高的经济收益,但同时也是投资较大的项目。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山东省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的重新调整,山东沿海地区海参养殖热将又一次升温,
她认为,由于整个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海参养殖业面临着极大隐患:一是部分海域污染比较严重。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对海域环境的影响也日趋明显,剩余饵料和养殖产品代谢物产生的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已成为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二是海参养殖密度过大。由于海参养殖集中在近海,导致养殖密度过大、病害频发。据山东海域海参养殖经验来看,一亩海域投放5000到7000头海参种苗最为合适。但一些养殖企业(户)一亩海域投放种苗高达1万头,这不仅影响到海参的生长,海参养殖产出水平不高,更为病害的暴发埋下了隐患。三是饵料问题正在成为海参养殖中的发展瓶颈。目前,大部分海参养殖企业(户)不投饵料,依然停留在纳潮、肥水,以培育天然饵料为主,对配合饲料研究不够。今后,饵料不足的问题将会日益显现出来。
她建议:海参养殖业应转变思路,要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为立足点,进一步促进海参养殖业发展,使青岛的海参养殖业真正起到龙头示范作用。一是在海洋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开展更多的工作,建立天然生态养殖、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和模式,建立和完善海水养殖水质、底质和水生生物全方位的污染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加强海参优良品种的选种、育种、原种基地建设,规范育苗工艺,加强养殖容量和养殖环境研究,调整养殖布局,合理利用滩涂;加强养殖品种营养生理研究、研制优质高效人工饲料,保证青岛海洋农牧场的大力推进。三是进一步从产业布局的掌控、养殖技术的规范、病害的防治等方面搞好工作。加大海参养殖的管理力度和养殖技术规范,使海参养殖生产达到高水准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