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将今年福建环保世纪行主题确定为 “加强海西海洋生态保护,建设和谐海洋”。近日,福建省人大副主任郑道溪亲自率部分中央驻闽及省内主要媒体记者,深入福建沿海各地开展采访宣传活动。本报派记者参加采访,从本期起将向读者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近日,记者随福建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在福建省东山县采访时了解到,今年夏季到东山岛避暑、度假的中外游客非常多。1月~7月,东山岛接待各地游客首次突破70万人次,达到72.5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6%。就拿7月来说,该月接客量达17.56万人次,旅游收入630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9.06%和14.5%。知情人都说,这是一年多来东山县大力开展以“三湾”为重点的海洋环境整治行动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无序开发,海洋生态亮“红灯”
东山县是一个由主岛和44个小岛组成的海岛县。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素有“东海明珠”之美誉。马銮湾、金銮湾、屿南湾是东山县最为著名的3处海滨天然浴场,也是中外游客心仪的度假避暑胜地。
然而由于对海洋环保认识不足,近年来当地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乱占海湾搞水产养殖、乱拉水管抽取海水、乱占岸堤违章搭建、乱倒垃圾入海等问题。尤其是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远超养殖容量且养殖方式落后,加上陆域污染物激增并排入海洋,导致重点养殖水域水质受到污染,生物质量下降,海洋生态遭到破坏。
有游客抱怨说,东山的海水不再蓝了、沙滩不再美了。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苦涩的海水中夹杂着丝丝异味儿,金黄的沙滩上爬满了“蜈蚣”(杂乱无章的抽水管)。
综合整治,“碧海银滩”再现
2008年初,东山县委、县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提出“建设国际旅游海岛”的发展战略,把海洋环境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纳入发展纲要之中。同年5月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着手开展马銮湾、金銮湾、屿南湾“三湾”海洋环境整治工作。
东山县首先请来厦门大学、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对整治方案进行论证,提供技术指导。随后组织开展海域使用和海洋环境状况摸底调查,并同步展开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为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取得上上下下的理解和支持。整治项目被列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2008年重点项目,获得资金的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清理海上吊养区域813亩,拆解定置网36张,深埋、整治了“三湾”岸上63家养殖场的280条进水管、数以万计的木桩、34条排水管。通过对养殖集中区、旅游区进行集中环境整治,并合理压缩养殖规模、落实养殖规划,加上今年来双东污水处理厂、铜钵生物氧化塘两大治污工程相继建成运行,区域内海洋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
景区还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定期清理海漂垃圾并将收集的垃圾集中上岸、转运处理,建立长效保洁机制。
今年入夏,“三湾”恢复了沙滩自然景观。游客们都感受到海上养殖设施少了,海漂垃圾和废物没有了,遍布沙滩的“蜈蚣”不见了,海水不再有异味儿了。
最近连续6次的监测结果表明,该海域环境的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悬浮物等监测指标已达到海水水质二类标准;无机氮、无机磷以及微生物指标中的粪大肠菌群等指标呈大幅下降趋势,其中无机氮下降83%,无机磷下降48%,粪大肠菌群下降53%。
持之以恒,生态修复及时跟进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关键是整治行动必须持之以恒”,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盛明木告诉记者,整治工作取得成果后,他和他的同事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着手进一步的海洋生态修复工作。
东山县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快开展全球环境基金资助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的“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项目、生态养殖和污染海区的生物修复项目。目前在海区内已种植红树林14万株、60多亩,在潮间带养殖菊花心江篱1846亩,在海上吊养龙须菜170亩,有效地降解和吸收了海水中的氮和磷;在海区增殖放流黄鳍鲷、双斑东方鲀等鱼苗4万余尾,有效改善了区域内海洋物种的数量和结构,恢复了生态环境功能。
我们期待随着海洋环境的不断改善,在不久的将来,东山岛将成为闻名中外的国际旅游海岛、名副其实的 “东海明珠”。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