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亟待加强溢油应急防范工作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来源:高振会   发布时间:2015-05-21 02:22:38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频繁,海上油类运输行业迅猛发展。我国因运输、储存不当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海洋溢油事件发生几率不断增加。据交通部海事局统计,1973~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635起,其中溢油50吨以上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共69起,总溢油量3.7万吨。同时,由于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及开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因试油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海洋石油平台溢油及沿岸储油设施溢油事故也时有发生。有专家认为,我国海域可能是未来溢油事故的多发区和重灾区。

胶州湾海域溢油潜在风险分析

胶州湾是我国少有的半封闭型深水海湾,湾内水深浪小、不淤不冻、停泊平稳、海岸线曲折,建港价值高。胶州湾湾内0米以下水域面积近300平方公里,-10米以下深水区有51平方公里,适宜建港的海湾和岸段有15处,具有发展成年吞吐能力数亿吨超大型港口的潜力。

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港口资源,为胶州湾发展海洋运输和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青岛港作为晋中煤炭和胜利油田原油的主要输出港,每年石油运输通过能力7000余万吨,岸上储存能力600余万立方米,原油进口量连年保持我国沿海港口第一位。2006年青岛港石油吞吐量已超过3900万吨,2007年青岛港接卸原油4404.6万吨,稳居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码头位置。目前胶州湾海域已成为各类港口的重点建设海域,已建和在建的石油码头越来越多,如黄岛一期、二期、三期油码头,红星液体化工码头、港务局液体化工码头、青岛大炼油工程等等。随着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黄岛三期30万吨级油码头工程和1000万吨大炼油等项目的建成投产,青岛将成为我国集炼油化工、石油储备、石油和液体化工运输于一体的重化工业基地。预计到2010年,青岛港石油及化工品吞吐量将达到6000-7000万吨。

除此之外,青岛港船舶进出港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仅青岛港引领船舶就日达57艘。大量的石油及化工品通过海上运输得以流通。随着船舶进出港频率的不断增加,使得青岛地区的近岸海域成为沿海溢油事故风险极高的重点区域。迄今为止,青岛市附近海域已发生多起溢油事故:1983年11月,青岛港附近发生的巴拿马籍油轮“东方大使”号溢油事故,溢油量为3344吨,污染了胶州湾230多公里的岸线,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1989年8月,青岛市黄岛油库遭雷击起火爆炸,近4万吨原油燃烧,形成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恶性火灾事故,造成19人死亡,93人受伤,黄岛附近海域污染严重,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2005年,在团岛附近海域发生溢油。2008年奥帆赛期间,万众瞩目青岛的时刻,在胶州湾附近海域发生船舶溢油……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如果不加紧防范,胶州湾邻近海域极高的溢油风险将会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

海洋溢油危害分析

由于突发性海洋溢油事件具有不受人为控制的突发性,加上海洋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以及油轮吨位趋于大型化,因此溢油具有性质复杂、危害严重、应急处置困难等特性。一旦发生溢油,油类必将大量、集中地流入海洋,对海洋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流入海洋的油及含油物质将随着潮流漂移、扩散至沿岸,对滩涂或沿岸设施造成污染,导致海鸟死亡、鱼虾贝类中毒或死亡、渔具受损,使渔场和养殖场蒙受损失;当溢油波及海岸时,会使海岸设施、海滨风景游览区、海水浴场、港区码头等受到污染;伴随溢油可能发生的火灾会造成船舶或海上设施的毁坏及人员的伤亡。而且在进行海洋溢油消除时,几乎不可能将溢出油品完全清除,必然会有残油漂浮在海面。由于石油具有不易分解的特性,因此溢油污染对海洋生态及沿岸环境的破坏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青岛市沿岸美丽的海岸线、迷人的金色沙滩、宜人的海水浴场、优良的海水质量及优美的市容环境使其成为驰名中外的滨海旅游城市。特别是2008年奥帆赛举办之后,青岛市的景色之美更是闻名遐尔。作为大自然赋予青岛的资源宝库,胶州湾自然资源丰富,是青岛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也是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载体。它自东向西巧妙地将田横岛风景区、鳌山卫风景区、崂山风景区、薛家岛风景区等连成一个整体,使青岛形成了完整的沿海旅游体系。在胶州湾北部,分布有青岛最大的自然湿地保护区——大沽河与胶州湾湿地;在胶州湾口外,分布有青岛市第一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因此一旦在该海域发生溢油事故,将给本已承受巨大生态压力的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也必将对胶州湾海域的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以及自然保护区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失,进而影响到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

胶州湾溢油防范及应急建议

海洋溢油给海洋带来持久而长期的生态影响。一旦发生溢油,必将给脆弱的胶州湾带来灾难性的生态损害。因此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溢油事故的发生,以及在溢油事故发生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溢油应急行动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预防为主降低事故发生率,预防为主、防患未然。青岛市相关管理部门应全面加强船舶的安全管理,加大船舶尤其是油轮的安全检查力度,严厉整治低标准船舶;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对进出青岛各港船舶的安全引领,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降低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严格按规定配备与港口输油、储油设施及运输相配套的溢油应急能力设施和装备。

第二,加大市政府对突发性溢油事故的应急管理力度。发生突发性海洋溢油事故后,首要的工作是开展溢油应急救助,从源头上控制溢油污染,防止或减弱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资源的危害。这就要求青岛市政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的各项法规体系,并能够落到实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解决海上溢油应急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进行溢油应急能力建设。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突发性事故进行应急指挥领导;在具体的突发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要督促各石油石化企业、危险品运输船舶所有者准备关于危险物质的详细清单,要详述泄漏到环境或作为废物运输的危险物质并做好年度报告工作;指定特定官员作为紧急情况协调人员,确保企业应急预案和实际情况相适应。

第三,建立市级区域溢油应急联动机制。一旦胶州湾及邻近海域发生规模相当的突发性溢油事故,其造成的影响范围将不仅仅是溢油事故发生所在地,还可能蔓延到相邻市所辖海域。因此,青岛市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单位应加强同周边相邻海域兄弟市的协调与合作,建立起在溢油应急领域的合作和互相援助的行动机制。组织或者参加跨部门联合演习、模拟通信联合演练,及时发现接口、职责分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反应效率和应对能力。

第四,建立溢油观测志愿者队伍。溢油应急不仅仅是政府的计划和行动,同时也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行动。因此,要取得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高社会整体的应急能力。要动用一切传播手段和教育途径,向民众宣传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灾害,使民众树立起“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唤起民众对溢油灾害的危机感和减灾的使命感;要广泛动员民间资源,调动民间组织参与溢油应急工作的积极性,广泛普及溢油应急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五,每年开展溢油应急演练,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对应急能力进行全面检验。

(作者: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