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法箴(资料图)
2025年2月26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发布讣告,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法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26日12时38分在青岛逝世,享年90岁。
赵法箴同志长期致力于海水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阐明了中国对虾早期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创立了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对虾养殖生产工艺,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等奖励。
赵法箴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5年3月2日上午10时在青岛市殡仪馆追瞻厅举行。

1935年5月13日,赵法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过西镇(现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赵家村。1949年,进入山东省立掖县中学(现莱州一中)学习。1954年8月,从烟台水产学校中专毕业,由于山东大学水产系扩招,学水产加工的赵法箴跨专业报考了水产养殖,通过考试,进入山东大学水产系(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养殖专业学习 。1958年8月,从山东大学水产系毕业后即分配至位于青岛的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1958年8月至1978年12月)、助理研究员(1978年12月至1982年12月)、副研究员(1983年1月至1988年9月)、研究员(1988年12月晋升)。1967年9月—1988年6月,担任中新对虾养殖有限公司(新西兰)副研究员、技术经理。1988年12月,担任黄海水产研究所养殖研究室主任、名誉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与唐启升一起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写了一封信,建议“加强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管理” 。2025年2月26日12时38分,无党派人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法箴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青岛逝世,享年90岁。 赵法箴于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主持获得小面积对虾养殖示范成功的同时,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养殖对虾研究成功。20世纪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对虾养殖高产试验和开发饵料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80年代主持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世界产权组织金奖,“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67年,赵法箴和同事加大捕捞网的网眼密度,清除蟹子幼体,虾苗成活率大幅度提升,解决了人工养殖的最大难题。1979年底,在召开的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上,赵法箴就对虾育苗攻关问题作了重点发言,提出用2—3年的时间,攻克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关。1980年,赵法箴联合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山东海洋渔业所等单位,对“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进行攻关。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提前一年使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获得成功。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1986年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
1990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一批) |
|
1995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产科学界第一位) | 中国工程院 |
1997年 | 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
|
2004年 | 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 中国工程院 |
2008年 | 第二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
2008年12月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功勋科学家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
2013年03月 | 2012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 |
2016年12月 | “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 | 国家海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