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推进,海洋城市竞争日益激烈。青岛如何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不断增强海洋竞争力,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顶格推进海洋发展,青岛频频部署。 5月9日,中共青岛市委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意见和建议。市委书记曾赞荣指出,要突出科技创新引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集聚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本周,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调研督导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工作,并主持召开工作调度推进会。他强调,要锚定重点产业方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提高海洋产业发展质效。要聚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要加强海洋产业细分领域研究,强化项目招引建设,统筹推进海洋一二三产协同发展。要培育壮大涉海企业,做好企业服务工作,提升企业创新发展水平。要压实工作责任,树牢实干导向,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动任务落实。 一以贯之,青岛正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且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在海洋领域“筑新质”,增强“蓝动力”。 01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海洋经济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风险性高等特征,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创新要素共同参与、创新协同。
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这也是青岛筑梦深蓝的底气。在此基础上,青岛近年来进一步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例如加快建设“深海三大国家平台”、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等,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以本次调研的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为例,面对我国大西洋鲑种苗主要依赖进口、种源受限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的现实难题,科研团队成功建立了大西洋鲑稳定高效的伪雄鱼诱导技术体系,在自主繁育三文鱼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当前,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正加快打造三文鱼产业园,从育苗到养殖形成现代化示范,推动我国大西洋鲑养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在青岛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过程中,首要就是发挥青岛的源头创新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通科研与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2025年5月12日,青岛首次举办大规模的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对接会,会上发布了首批海洋科技供需清单,覆盖海洋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渔业等8大领域,推动成果转化从“分散对接”转向“清单化导航”。会上还同步发布80项金融产品清单,为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会议期间还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现代渔业三个重点领域,组织供给端、需求端、服务端精准对接,现场共促成16项合作意向。
02 龙头企业撑起产业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青岛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等,支持海洋企业做大做强,现已培育规上涉海企业3121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79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家、瞪羚企业86家、独角兽企业7家,创新引擎进一步激活。
以本次调研的国信集团、青岛盘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些企业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不仅塑造着自身成长,也代表和推动着青岛海洋产业提质升级。
作为青岛市市属企业中唯一以海洋产业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国信集团2022年建成交付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 ,实现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
近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的正式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迈入标准化复制新阶段。当前,青岛正加快改造提升海洋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旅游、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国信集团的养殖工船项目,无疑是其中一大支撑。
在“双碳”目标下,海洋新能源产业日益成为一片蓝海。青岛盘古智能是中国风电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硬核科技力量,产品占国内风机集中润滑系统市场份额50%以上。2024年,公司首发了风电液压偏航系统,以液压与电控一体化的创新技术为风电机组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保障,实现了从动力传输到精准控制的全面飞跃。
作为青岛海洋新能源产业链上的主力军之一,青岛盘古智能近年来通过盘古润滑•液压系统青岛智造中心二期扩产等项目建设,加快润滑、液压等设备板块发展,这无疑将助力青岛建设海上风电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近年来,青岛的海洋领域龙头企业也不断走出国门,在全球输出青岛的“蓝色制造”。作为其中的代表,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已成为中东北非地区最大的电站EPC总承包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EPC总承包商。2024年,公司以总承包方式(EPC)承建的阿联酋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整体投入商业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反渗透式海水淡化项目,日产水量90万吨,彰显了青岛海水淡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03 金融加力支持海洋产业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围绕海洋经济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青岛正积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为科技型海洋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努力构建与海洋科技创新相适应的海洋科技金融体系。
据青岛金融监管局披露的信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青岛涉海贷款余额达1240.86亿元,较年初增长8.09%;涉海保险保费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28.55%;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特色金融产品超100项。
青岛农商银行近年来创新海洋经济抵质押融资产品体系,将海域使用权、渔船、货船、水产品仓单纳入海洋金融产品融资担保体系,构建以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园区贷、渔船贷等信贷产品为核心的全产品体系,创新海洋经济发展增长点。截至3月末,青岛农商银行服务300余家涉海企业,海洋贷款余额超140亿元。
海洋装备是青岛重点打造的海洋优势产业,青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充分发挥综合化优势,不断“探新路”服务海洋装备产业。
针对海工企业单笔订单金额大、生产周期长、外汇波动剧烈等复杂局面,农行青岛分行打造了集外汇衍生品、涉外保函、银行承兑、国际结算、供应链融资等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2024年以来,仅青岛农行西海岸分行为海西湾相关企业开立保函24亿元、银行承兑汇票9亿元,办理即远期外汇交易4.2亿美元,企业授信余额79亿元,并为上游高端产业集群发放普惠贷款6000万元。
除银行的金融支持,海洋保险作为海洋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涉海产业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青岛保险机构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技术保障中心等科研院所提供累计1496亿元的风险保障。
此外,青岛保险机构为“国信1号2-1” 渔业养殖工船提供风险保障约8亿元,还为“蛟龙号”“深海一号”等大国重器,以及东方红3轮等海洋科考船,年均提供各类风险保障超80亿元。
近日,青岛印发《关于青岛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要从加强体制建设、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健全金融与海洋经济融合的服务体系,为海洋经济提供高质量全方位金融支持。
来源:青报观象山(记者 李勋祥 傅军 编辑 赵笛 制作 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