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洵院士捐赠100万奖励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科研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来源:海洋知圈   发布时间:2022-05-12 15:54:23 

微信图片_20220512155105.jpg

徐洵 海洋生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收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三所研究员徐洵个人捐赠100万元,用以奖励优秀青年海洋科学家,以支持海洋三所科研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蔡锋所长代表海洋三所向徐洵院士捐赠助研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蔡锋所长说,在徐洵院士的推动下,海洋三所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取得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发展。徐洵院士捐资奖励我所青年才俊这一义举,承载着徐洵院士爱国、爱所、爱海洋的高尚精神和情怀,将激励和鼓舞着海洋三所广大科研人员和学生胸怀天下,献身海洋。全所广大干部职工要学习徐洵院士奉献海洋事业,关心培养青年人才这一高尚情操,发扬“明德厚学、索海致新”的所训,肩负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的崇高使命,为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海洋三所的力量。

蔡锋所长表示,将用好徐洵院士捐赠的款项,设立相应的青年人才奖励基金,助力我所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海洋三所科技事业和人才培养取得更大发展。他号召全所科研人员脚踏实地,奋勇攻关,努力创新,以实际行动不辜负徐洵院士的期望。

徐洵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工程学家,是我国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她率先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科学领域,解决了海洋病毒污染快速检测的难题,并首次克隆了我国海水鱼类基因,成功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基因工程菌。在她带领下,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破译了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迄今已知的最大的动物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组,为病毒防治奠定了科学基础。2000年她瞄准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深海生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培养出了一支从事深海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研究开发的学术团队,丰硕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实验室在深海生物资源研发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实验室已然成为了我国深海生物资源研发的重要基地。

求学生涯

徐洵于1934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家中兄妹六人,徐洵年纪最小。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全家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徐洵中学时恰逢抗战胜利初期,局势动荡,学校里许多课程缺乏老师,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徐洵凭借自己的天资和毅力,自学通过了很大一部分课程,如生物、三角等。这种很强的学习能力为她日后求学、迈向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中学毕业后,考虑到中国医科大学是合并了原来英国人办的盛京医科大学和南满医学堂,教学基础好,前身又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进入该大学就等于参加革命,家人便为其选择了中国医科大学作第一志愿。而徐洵也不负众望,以华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以学生为本”是当时中国医科大学的教学理念,学校将培养学生视为头等大事,真正把学生摆在第一位,每一门课程都配备了最好的教学设施,安排了最优秀的教授进行授课。当时中国医科大学名师云集,他们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思想、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低调的处事风格,深深影响了青年学生徐洵,至今仍令她记忆犹新。生化老师任永忠,学术功底扎实,讲课思路清晰,能将本是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生物化学课讲得深入浅出,清晰易懂,深得学生的好评,也激起了徐洵对生物化学浓厚的兴趣;生理学刘公权教授和内科学李德裕教授等也都以他(她)们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门基础课的老师还一改往日沉闷的考试形式,以口试代替笔试,考题由学生临场抽签决定,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和灵活性,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在透彻理解、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活学活用,更锻炼了学生临场应变和口头表述的能力……对于这些优秀的老师,徐洵至今仍满怀感激。正是在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与影响下,徐洵的潜力得以发掘,在大学里已初显锋芒,她明锐的洞察力、深邃的见解、有条不紊的做事风格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待人宽厚、乐于助人的她,也深得同学们的喜爱,更让她树立了勇敢、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中国医科大学扎实的专业基础帮她敲开了科学殿堂之门。

研究生涯

1957年,大学毕业之后,徐洵留在中国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当助教,研究酶的活性在代谢调控中所起的作用,开始有了研究生化的基础。1978年,徐洵被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中国科技大学开放的政策、宽松的科研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成为她一生致力于科研的转折点。刚到中国科技大学不久,她就接受了新的科研任务,开始对广泛分布于我国安徽、广西、福建等省的尖吻蝮蛇蛇毒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尖吻蝮蛇(又称五步蛇或五步倒),主动攻击性强,蛇毒剧毒,对当地人民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当时她在中国科技大学进行蛇毒研究,而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刚刚成立,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没有动物房开展动物试验,徐洵就和同事们一起拎着篮子,到市场去买兔子;没有自动收集器,就连续十几个小时人工监测。条件虽然艰苦,徐洵却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她们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丰硕的回报。徐洵带领的研究小组彻底弄清了蛇毒及其咬伤症状的分子作用机理( Toxicon,1981-1985;Adv Exp Med.Biol,1996),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她们的研究成果为研制疫苗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分离的 Thrombin- like enzyme由于纯度高、活性强,获得 Sigma公司求购。该项研究为我国蛇毒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技大学在此基础上已规模化生产了蛇毒抗栓剂,形成了产业。由于蛇毒生化研究方面的贡献,徐洵于1994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凭借在蛇毒方面的出色研究,徐洵为自己贏得了一次难得的出国访学机会。1981年,徐洵被选派作为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的代表出访美国,到美国十几所著名高校与其学者进行交流座谈,正是在这次访问中,徐洵遇到了科研道路上最为重要的老师和朋友R.F. Doolittle(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生物化学教授,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随后,徐洵两度受 Doolittle教授之邀前往美国。在Doolittle的实验室里,徐洵开始利用DNA重组技术和当时刚问世不久的体外基因护增技术进行分子进化方面研究。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徐洵优化了实验条件,终于成功从海洋棘皮动物中克隆了 Fibrinogen的同源基因。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海洋低等生物中克隆到人纤维蛋白原的原始基因,解决了分子进化中生物学家们研究多年却悬而未决的难题,震动了相关学术界。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PNAS,1990),甚至《发现》( Discovery)也对他们进行专访并以“ Bloods evolutionary trail”为题报道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在徐洵的工作得到了美国学界愈来愈多的肯定之后,美国许多实验室纷纷向她发来邀请,并许以高薪、全家定居、终身职位等优厚待遇。国外优越的学术环境、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对于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发展无疑是难得的机会。但在发展、利益、名望、地位之上,是否有更高的追求?徐洵有自己的答案。

“我和我先生都认为美国终究不是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祖国研究感兴趣的题目,才是我们的追求”徐洵如是说。 

1990年底,徐洵千里迢迢回到祖国。在国外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这段经历,令她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国内海洋生物学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巨大差距,尤其是意识到海洋研究的重大意义。于是她把着眼点放在用国际上先进的基因工程技术解决我国海洋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此,她决定调到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继续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开始了她人生轨迹一次新的飞跃。面对当时国内海洋生物技术落后,资源、人力严重匮乏的境况,徐洵开始了她艰难的白手起家。她四处奔走,筹集经费,置备仪器,精打细算,让每一分钱发挥最大的作用。早期生化组仅有的3名成员,只从事过基本的生化实验和宏观生态调查,缺乏分子生物学的知识背景,徐洵从头开始耐心地传授年轻人分子生物学知识,并手把手地教以实验。

二十年如一日,徐洵凭借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海洋科研的第一线,潜心钻研,带领课题小组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早在90年代初,上海地区甲肝大流行,人们谈虎色变之时,她带领课题组率先在江苏吕泗找到了甲肝流行的病原,并建立了海洋动物甲肝病毒快速检测方法,这项研究为当时海洋生物甲肝病毒污染的预测预报及其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J.Viro. Methods,1993)。1994年,我国对虾白斑病毒病害爆发,全国对虾养殖业几乎濒临崩溃,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徐洵又率领课题组在国际上第一个完成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基因分析工作。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这一研究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基础科学研究新闻”、“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于2001年发表在国际病毒学权威期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得到了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同时课题组研制开发的“WSSV快速检测试剂盒”,能够有效监测养虾环境,快速检测虾苗和亲虾所携带的病毒,从而阻断病毒传播和感染,有效改善了虾农长期以来受病害困扰的局面。此时,徐洵的科研小组并没有沉浸在鲜花和掌声之中,她们一如既往,埋头苦干,进一步研究了病毒(WSSV)感染增殖机制,证实了对虾细胞膜 Integrin是介导WSSV感染的受体( virology,2007)。同时,在对虾抗病毒免疫研究方面( FEBS Lett,2003),发现了“第一个对虾抗病毒基因和蛋白质”(GCL首页评论,2004),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为该学科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个决策者,她敏锐的战略眼光和魄力让人钦佩。她在实验室的未来发展、研究方向定位上煞费了一番苦心,在对虾病毒相关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肯定,确立了该领域国际地位之时,她并没有拘泥于自己已取得的成就,而是针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未来需求,瞄准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深海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的研究”,并得到了中国大洋协会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培育出我国第一支从事深海及其遗传资源研究开发的学术团队,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也确定了实验室在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研发方面的国内优势地位。至此形成了实验室在海水养殖病害和深海微生物等研究方向上的优势和特色。

面对已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时,徐洵显得颇为低调与诚恳,她说:“我从小就没有很大的雄心,唯一喜欢的是努力工作,我相信只要全身心投入,认真执著,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收获。”

几十年来,徐洵凭借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孜孜不倦地工作在科研的第一线,开拓了国家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这一崭新的领域,并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面对功绩,向来淡泊名利的徐洵说,这不是她一个人能够成就的,那个推动成功的力量是团队。

教书育人

徐洵不仅在科研上硕果累累,成绩显著,而且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是桃李芬芳满天下。不论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期间还是在海洋科研工作中,她都以高尚的“人梯”精神悉心培养人才。

作为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徐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始终将学生摆在第一位。大学时代,老一辈优秀教师深厚的学术素养与认真负责的授课态度,让她深刻地体会到,一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的授课,不仅仅能帮助学正确地理解、掌握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她认为学生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如何在大学短短几年时间内将他们培养成能在今后一生都能最大发挥自己专长并有所成就的人才是老师最重要的任务。

她认为现代生物学知识体系错综复杂,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学术交流与团队合作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提倡课题组成员之间应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的优势。多年来,在她的影响下,实验室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每一个成员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科研领域。

徐洵还积极创造条件,为那些有理想、有抱负、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先后有数十位学生在她的帮助下,远赴美国、瑞典、新加坡等国求学或进修。这些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各方老师的高度评价。

徐洵是一位低调的学者,即使她的成就令人钦佩,却从来不会凌驾于旁人。因而与徐洵交谈,从不会感觉到任何压力,反而每次都会被她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的大家风范所折服。

即使在今天,徐洵的名字后面缀上了“院士”的标签,她却依旧过着朴实而忙碌的生活。她穿着简朴,言语间从不大谈成功与荣誉,似乎她生活的重心就是她的科研与学生,说起她做过的事,平淡如水。

面对以往所取得的成就,徐洵似乎都不在意,古稀之年的她最看重的,仍旧是她的学生。徐洵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继续培养学生,支持和帮助他们。”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FEboHkFeTG5dSsZJfq8gqQ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