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柽柳,(拉丁学名:Tamarix chinensis Lour.),别名垂丝柳,西河柳,西湖柳、红柳、阴柳,是柽柳科、柽柳属植物。本草记载始于《日华子》,名赤柽木。以柽柳为名则见于《本草图经》“柳华”条下 ,云: “杰柽木 ,生河西沙地 ,皮赤 ,叶细 ,即是今所谓柽柳者 ,又名春柳。”
柽柳的名字你也许陌生,但你有没有对炎炎夏季的“红柳枝烤羊肉串”念念不忘?《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出现的南疆地区特色美食——红柳枝烤羊肉串中使用的木签就来自于柽柳(红柳)。 柽柳分布 柽柳属植物喜光,喜热,根系发达,主根深可达 8 m,侧根可达 1.5-2m,可在盐渍化土壤地带上生长,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表明柽柳属植物主要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冲积、淤积、盐碱化平原和滩地、河流中下游河岸冲积平原、盐化河岸泛滥地、荒漠地区河谷阶地、干河床和沙丘上。我国柽柳属植物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华北滨海盐碱地区,其中以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和宁夏最多。 东浪暖滨海湿地盐地植物种质繁育示范基地(蓝碳小镇)移植柽柳 柽柳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作用 耐盐性植物种植是有效改良盐碱地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柽柳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耐水湿,其耐盐碱特性尤为突出,在重盐碱地上也能正常生长。柽柳能提高盐碱地土壤养分,降低 pH 值、全盐及盐分离子含量,同时柽柳种植后盐碱地土壤中有机质、有效氮和有效钾含量增加,显著提高了盐碱地利用率。 香水河生态岛海岸带蓝碳科研与实践基地种植柽柳 目前柽柳已作为盐碱地土壤改良的先锋物种,广泛被用于盐碱地土壤改良。研究表明,柽柳通过根系从盐碱地土壤中吸收盐分,通过体内运输将盐分主要累积到叶和枝中,可有效地降低盐碱地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使盐碱地土壤含盐量下降,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增强土壤通气透水性,生态修复效果良好,能有效改良和利用盐碱地。 柽柳标准化种植 柽柳的药用价值 柽柳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 ,历代本草多有记载 ,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抑菌、止咳、解热等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透疹 ,治疗慢性气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外用治疗皮肤瘙痒等 。 南海蓝碳·盐生植物实验基地移植柽柳 管花肉苁蓉为专性根寄生植物,寄主为柽柳属植物。肉苁蓉是列当科肉苁蓉属植物,肉苁蓉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又名地精、金笋、苁蓉、大芸。200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药典》开始收载管花肉苁蓉为正品药肉苁蓉之一。肉苁蓉具有补肾阳,益经血,润肠通便等功效,在《神农本草经》中被收载于上品药中,“其味甘,微温,无毒。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有久服轻身的功效。”《本草汇言》载:“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 蓝院科研人员进行柽柳标准化种植 鉴于柽柳高耐盐碱的优良属性,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将其运用到海岸带生态修复中。在威海市南海新区昌阳河修复、重建了一条“柽柳生态岸堤”。同时,不断探索柽柳扦插繁殖、移栽管理的最优条件,为提升海岸带生态修复效率提供更多技术方法。 科研人员对缓苗期柽柳进行灌溉 一条海岸带的重生记 从2018年我们全体动员,开展昌阳河生态湿地修复治理工作:移植柽柳2000棵,增植碱蓬40万株,修复岸堤500米、滩涂50亩,监测940天,投入工时500小时、人员700人次,重塑一段生态昌阳河。 治理前昌阳河滩涂、岸堤 昌阳河滩涂 昌阳河岸堤 昌阳河海岸带的重生记 撒播盐地碱蓬 移植柽柳 治理后的昌阳河生态岸堤 昌阳河“红毯” 生态岸堤 遵循“因地制宜,自然和谐,负碳运维”的生态理念,在南海新区原生湿地的保护、修复中,我们创新海岸带修复模式的新理念、构建我们的理论体系,科学评估“生态岸堤”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改善、碳汇增加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为威海市的海岸带治理和碧海蓝湾项目的建设提供一个可以示范的样板,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岸带修复新模式。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PVFAS1zX3A5-0MM0QAZ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