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所在。 山东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推动海洋经济量质齐升。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8万亿元,同比增长6.1%,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23.9%,海洋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谋篇定海,努力做好经略海洋文章。山东把建设海洋强省列入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统筹谋划,构建全省向海发展新格局。召开山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动员全面向海洋进军。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意见》,制定推动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细化财政、金融等31条政策举措,实施201个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4268亿元,努力走出一条山东特色海洋发展之路。 科技兴海,打造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研发力量矩阵,推动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海岸与海洋工程等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达5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5个。山东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海洋资源高值化利用等五大创新行动,实施星海互联等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63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企业牵头比例超90%。高规格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省级技术转移中心,构建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 产业强海,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山东把现代海洋产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布局集群化,加快释放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集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认定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13个。培优塑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高端海工装备产业链,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成功交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发布“琅琊”全球海洋状态变量和“问海”高分辨率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 以港通海,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组建山东省港口集团,形成整体联动效应。实施港口设施提升行动,加快推进矿石、原油等大型专业化泊位建设,打造多个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区。构建双循环物流网络,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7亿吨、同比增长5.1%,建设山东大宗商品、青岛国际能源、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三大交易中心,打造辐射全球的港航供应链服务体系。建设智慧绿色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13次刷新世界纪录,建设港口“风光储氢”新能源消纳体系,全面推广岸电使用。 生态护海,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落实落细湾长制,强化入海排污口规范化监管,48条省控以上入海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Ⅴ类,2024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93.6%,连续两年保持全国前三。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十四五”以来,修复滨海湿地1.25万公顷、岸线66.89公里。积极组织浒苔绿潮前置打捞,2024年浒苔登滩量同比减少58%。加快建设海洋碳汇机制,在国内率先启动全省域蓝碳资源调查工作。 合作拓海,着力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搭建海洋合作平台,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两个“国字号”区域合作平台落地山东,上合示范区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投入运营,连续举办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扩大海洋经贸合作,依托山东自贸试验区推进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打造“蓝色自贸”品牌。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积极开展区域海洋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海洋治理国际合作,促进海洋开放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来源:大众日报(2025年10月20日 第6版 记者 张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