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领域院士、专家齐聚!2020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
专家发言文字直播(部分)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表示,智慧海洋建设是经略海洋的重要抓手,事关重大战略,事关国家利益,事关长远建设,是我国经略海洋的系统工程。智慧海洋建设需要用新学到的知识服务海洋,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超高思维能力。 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智慧海洋建设应打通海洋信息的“大动脉”,以信息流带动业务流,实现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海洋装备以及管理主体互联互通,强化智能挖掘,提升智慧服务。通过打通智慧海洋信息“大动脉”,提供新动力,提升海洋产业未来的创新链。 智慧海洋建设应发挥好“三个力”,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为新兴产业提供新动力、为服务产业赋予新能力,从而提升海洋产业未来的创造力。智慧海洋在海洋经济发展中还应发挥好三个作用,当好海洋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的“千里眼”、资源开发的“活地图”和拓展空间的“红绿灯”。要把智慧海洋建设落实到陆海统筹过程中,落实到从近海走向深海的发展进程中,落实到全面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实践中。(记者 张双)
图为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局长李传强发言。
图为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发言。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表示,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产业结构也进入了深度调整的新阶段,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快发展积蓄了新能量,提供了转换的新动力。 崔晓健认为,我国经济形态和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依海”特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秉承新发展理念,做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立足当前,稳步推进,积小目标为大目标,从量变走向质变。 崔晓健表示,“十四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发力以下重点方向: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融入重大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动能转换,推动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科技攻关,重点攻破一批涉海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用途管制,构建陆海一体保护利用新格局;扩大对外开放,拓展蓝色经济交流合作;开展试点示范,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记者 李红光)
图为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韩家新发言。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韩家新表示,目前国内潮流能发电技术、波浪能发电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涌现了近百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较好、符合我国海洋能资源特点的海洋能转换新技术、新装置。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多个领域获得突破,已经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具有规模化开发海洋能资源的国家。 另外从需求来讲,现在正在执行和将要实施的海洋重大专项工程,迫切需要加大海洋观测技术装备的试验和应用力度,尽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使其产业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更新和加强全国海洋观测网站建设,同样需要大量关键技术装备支撑。 最后,韩家新对于海洋能产业发展给出了几点建议。对于观测基础装备要重视原始创新,按照“创新一代、定型一代、量产一代”的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强化海洋观测技术装备传感器探头、敏感材料、基础工艺等关键小件研发,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在海洋能发展方面,应推进潮流能、波浪能规划化应用;加快产业发展公共支撑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支持我国海洋能技术装备“走出去”,参与国际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记者 江蓝)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长李琳梅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长李琳梅表示,海水淡化是新水源,是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海水淡化作为一种水处理技术,产业链条非常长,可以发展成水产业、装备制造业,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能够跟环境、生态、水处理领域结合,和航天医药结合,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发挥作用。 李琳梅认为,烟台是资源型缺水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污染现象。烟台市在201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大市的意见》,对海水淡化做了部署。烟台具备发展海水淡化的优势条件,自然禀赋好,烟台的海岸线很长,水质非常好,有区位优势,海水淡化的产业比较丰富,也有创新基础。 李琳梅对烟台市发展海水淡化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实施供水行动,扩大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第二,发展自主装备,打造优势产业;第三,制定配套政策,引导促进产业发展;第四,拓展海水淡化应用领域,为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提供支撑。(记者 江蓝)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发言。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指出,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与海洋有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海洋经济,包括海洋资源利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科技研发、海洋区域合作等。 肖金成表示,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发展海洋经济,要做好陆海统筹,明确统筹的主体和对象,发挥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的能动性,充分挖掘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 肖金成认为,海洋经济门类多,潜力大,但现阶段投入不足。像烟台这样的城市,要建立发展海洋经济的平台吸引更多企业、资金、人才,使我国尽快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强国。(记者 李红光)
图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发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在此间介绍了水域生态牧场的相关研究成果。他表示,水域生态牧场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生境修复和人工增殖,在适宜水域构建的兼具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 他提出,水域生态牧场建设应秉持以下理念与原则。第一,生态保护优先:水域生态牧场是解决环境恶化和渔业资源衰退的新业态,其健康发展依赖于健康的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应突出保护理念的坚决性与首要性;第二,自然修复为主:水域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更为密切,更易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牧场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与自然共建的理念,利用并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第三,三生一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模式要具备生态、生产与生活协调发展的鲜明特点;第四,多元融合:在抓实生态修复、资源养护效果的基础上,也要关注其在助力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杨红生认为,水域生态牧场建设不仅是新模式,更是新业态。要坚持理念、设备、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坚持原创驱动、技术先导和工程实施,系统研究与突破一系列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同时,坚持生态、精准、智能、融合发展理念,拓展发展空间布局,发展渔旅融合、渔能融合等功能多元模式。(记者 张双)
图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发言。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韩立民指出,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新动能培育滞后、创新动力不足等诸多挑战。从业态上看,海洋+互联网,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新业态比较少;从产业角度来看,海洋新兴产业比重低;从新模式上来看,产业链条比较短,价值链比较低,整合利用率比较传统,海洋产业同质化严重。 就此,韩立民提出,海洋开发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海洋产业发展要从“初级化”向“高级化”转型;区域管理要从“分割型”向“协作型”转型。 韩立民认为,“十四五”期间烟台要建设国家海洋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前已经形成了“4+1”的成熟模式,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建议烟台未来发展要优化三大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突破四个海洋新兴产业: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记者 江蓝)
图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发言。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从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概念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陈尚表示,海洋GEP概念是指海洋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海洋生态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通常针对特定行政区管辖海域,核算一定时间内人类直接和间接利用的海洋生态产出,可作为考核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污染治理、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陈尚透露,2008年至2013年,山东近海GEP从1208亿元增长到2105.35亿元,增幅74.28%。七地市中,青岛最大,其次是烟台和威海。全省海洋GEP组成中文化服务价值占主导,其次是生态物质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最低。 最后,陈尚对烟台海洋产业发展提出六点建议:开展海域和海岛资源资产核算:摸清资源家底;开展海洋生态产品与GEP核算:摸清生态本底;制定GEP、GDP和NHI(国民幸福指数)协同增长规划;成立烟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烟台生态产业投资公司等。(记者 李红光)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pSVB2B0IU1ZNdqqnst2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