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青报观象山 ,作者杨琪琪
对于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校,“海洋”二字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代表着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方向,更承载着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与担当。
在青岛诸多“大学名片”中,中国海洋大学无疑与这座城市的气质和底蕴最相符。
作为国人在齐鲁大地上创立的第一所本科起点的现代大学,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中国海洋大学的成长足迹中刻有深深的青岛烙印,也为青岛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在软科2024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海大的海洋科学学科位居全球高校第3位;在US News2024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海大的海洋与淡水生物学学科位居全球高校首位。
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科发展目标是什么?她将如何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这座以海洋命名的大学和这座因海而兴的城市之间还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张峻峰接受了青岛日报记者的专访。
01
在青岛高校中,若论校园与城市的亲密程度,中国海洋大学必定是独特的存在。
以百年鱼山为起点,向东延伸的浮山校区、崂山校区,是海大文脉绵延、薪火相传所积淀的熠熠光辉;向西拓展的西海岸校区,则是崭新起点上蓄势待发、蓬勃向上的全新图景。
从城市上空俯瞰,海大四个校区被海岸线这条灵动的蓝色丝带串联,环抱胶州湾,与青岛同频共振、共荣共兴。
海大崂山校区
新起点上中国海洋大学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前行?
张峻峰给出的回答是:朝着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办世界最好的海洋大学。
张峻峰进一步介绍,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期内,中国海洋大学重点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与工程、海洋可持续发展4个相互支撑与促进的学科群。
推动学校海洋科学、水产等学科稳居世界顶尖,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若干学科(方向)进入世界一流,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等若干学科达到国际先进。基础学科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强劲有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强,并催生若干新的学科增长点。
在这样的学科建设背景下,海大四个校区既特色鲜明又紧密联动、协同共进的规划布局正逐步清晰——
崂山主校区以海洋科学与技术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和基础学科为主体,筑牢大海洋学科发展根基;
鱼山校区聚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科,深耕细作发挥大生命学科优势;
浮山校区依托国家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的强大支撑,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西海岸校区着力布局工程技术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积极引入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型科研装置与重大工程,同时规划建设科技园和产业园,实现“校园、科技园、产业园”三园深度融合。
海大西海岸校区
“学科发展的最核心要素是人。目前,学校各个学科都根据自身发展,培养并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张峻峰介绍,中国海洋大学师资队伍中,住鲁院士11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171人,连续三届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了2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
面向未来,张峻峰给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二是聚焦科技前沿。
“我们将紧紧围绕‘两个聚焦’,进行学科的调整和优化、布局、提升。同时,抓住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科技前沿,通过‘AI+’的形式,实现人工智能学科同海洋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使这些学科在转型过程中能够尽快走到国际前沿去。”
02
人才培养:让优秀者更优秀
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在被称为“海洋世纪”的21世纪,这份使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吸引最优秀的学生进入海大校园,通过优质教育资源与悉心培育,让他们成长为更优秀的学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张峻峰表示,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是中国海洋大学矢志不渝的目标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海洋学博士孙孚、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薛长湖,我国第一位登上南极洲的科学家董兆乾,获评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南沙守礁人李文波……
薛长湖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张峻峰介绍,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升级人才培养理念,由原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进阶到“一引两元两力一创”。
即“以蓝色梦想为引领,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支撑,以跨学科能力、国际胜任力培养为方向,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
同时,升级教学运行体系,在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学业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的基础上,实施有组织的交叉复合培养制,引导学生有计划、成体系地选修跨专业课程,更好地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海洋大学的探索也从未停歇。
张峻峰透露,今年学校将会有“大的动作”。
一方面,实施“拔尖人才攀登行动”,组建“蓝梦拔尖人才实验班”,系统推进海洋拔尖人才培养体制创新、方法创新、路径创新;组建“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实验班”“食品营养与健康拔尖人才实验班”,探索产教融合的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另一方面,实施“专业质量跃升行动”,布局深海深地、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专业,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度。
“在中国海洋大学,我们高度重视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自主选择课程、专业等方面给予其充裕的空间。同时,我们精心调配优质师资力量,全力营造优良的个人发展环境,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我们都会全力支持。”张峻峰表示。
03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奔流不息的大江,勾勒出一个苍劲有力的“川”字。那么,该如何将三者紧密串联,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的科研工作是从基础研究做起的,很多科技成果的产出是独一无二的,是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的;所以这些科技成果是具有极强引领性的,是极有价值的,是一经产出足以激活并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
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科技创新聚焦海洋、水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在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海洋动植物遗传育种与新种质创制、深远海设施养殖、海洋糖类药物研发、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塑造了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产业一体化的新格局,助力青岛成为我国海洋、水产领域重要的思想策源地和技术发源地。
牵头筹建崂山实验室,构建高校-国家实验室融合发展体系;引领和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的“五次浪潮”;
研制上市以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为代表的系列海洋糖类药物;
提出“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重大科技战略……
依托青岛得天独厚的海洋禀赋,中国海洋大学正源源不断推动“填补行业空白”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这两年,我们对学校所有科研成果、知识产权进行了全面梳理,把那些‘锁在柜子里’的专利重新拿出来,摸了一遍‘家底’。”
张峻峰说:“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向外界传递这样一个声音:海大是有好的科技成果的;海大的政策是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海大是鼓励教师参与成果转化的。”
为了实现以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全方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山东省、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海洋大学提出打造“服务社会的海大经验”,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放大→产业化应用”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驱动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同时,持续强化协同科技攻关,充分汇聚社会资源。成立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服务社会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关键载体,以“顶天”的成果和“立地”的效果,为产业创新提供支撑。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
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在创新,而创新的目标是价值实现。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畅通成果转化通道等形式,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切实加强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张峻峰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