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国家队启动新冠病毒在水环境中研究

来源:中国海洋网   发布时间:2020-03-23 16:33:41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精准稳妥推进。3月2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标准运行,在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技术行政人员提供全力支撑保障,多个研究方向取得新进展或即将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一种新发现的RNA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尚不清楚,有现象表明经水传播也可能是疫情传播的途径,给疫情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该实验室微型生物生态学团队启动新冠病毒在水环境中的生态学研究、多样性监测与传播属性;为规范医疗污水应急处理、群众生活用水防护和水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也为将来新型冠状病毒的基础科研提供参考。

微信图片_20200323093347.jpg

简星副教授成果研究区背景

  此外,在疫期间,这支海洋科学“国家队”还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2月18日,张瑶教授等多个课题组结合多组学分析、生理学实验、现场原位速率及动力学观测和模拟,以及生态系统模型,揭示深海两步硝化过程的耦合机制,量化深海硝化过程对全球海洋碳循环的贡献,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为深海物质与能量循环研究提供了新的参数,对深入认识深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月14日,蔡平河教授课题组首次在定量水平上揭示潮间带内碳、氮的耦合与传输过程存在层次清晰的水平嬗变规律,并对潮汐和波浪的外部驱动产生响应和反馈,形成“海绵式呼吸”的碳﹑氮交换模态,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化学与宇宙化学学报》。

  1月24日,简星副教授深入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亚热带构造稳定区的山脉侵蚀、山溪性河流沉积输运过程及入海沉积物组成的主要控制作用,显示浙闽河流入海沉积物组成的时空多样性,强调气候因子在亚热带构造稳定区山脉侵蚀作用、沉积输运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成果发表于地学顶级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对地史时期构造-气候-沉积耦合关系研究有启示意义。

  高树基教授课题组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以及温度调控实验,发现升温可直接刺激沉积物反硝化过程N2O的释放,其温度响应显著高于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相对于厌氧氨氧化过程,反硝化过程具有较高的最适温度,研究成果已被顶级期刊接收。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11/2020-03-23/74327.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