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高地 | 李华军院士:建设海洋强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来源:智慧海洋圈子订阅号   发布时间:2019-11-04 09:47:08 

院士介绍

微信图片_20191104094108.jpg

李华军,海洋工程安全专家,山东省广饶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已并入山东大学),2001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海岸与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围绕海洋资源开发的国家重大需求,在新型海工结构的设计施工以及安全运行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升了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及重大工程实践能力。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成果纳入3部国家行业规范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创新奖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来源:中国院士网)


李华军院士谈海洋强国、海洋科技创新


在《Engineering》院士访谈中,李华军院士介绍了我国海洋装备,解读海洋强国战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海洋工程建设要保护好生态环境,重视海洋工程人才培养,加强实验室设施建设。


李华军:海洋科技创新关键在提高技术成熟度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人类已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在这一开发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的潮流中,人们修建了大量的海堤、码头、人工岛、采油平台等海洋结构物,这些结构物不仅所处的海底地形与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而且还时常受到波浪、狂风、洋流的拍打和冲刷,在茫茫大海中,结构物一旦失稳破坏,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如何消除隐患,使海中结构物不惧风吹浪打,巍然屹立于海面?如何为人类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为了寻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三十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教授在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劈波斩浪、奋勇前行,在以工兴海的道路上谱写出一篇一篇自主创新的华美乐章。


谋海济国志宏愿


1978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这年秋天,16岁的李华军考入了山东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2000年并入山东大学),因为从小动手能力强,喜欢操作各类机械设备而填报了动力机械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播种机厂当了一名技术员,每天跑车间、修机器,参与技术革新,在积累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的同时,他也深刻感受到我国机械设备的陈旧和技术落后,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83年又考取了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的研究生,从此与海洋结缘。在浓郁工科氛围的熏陶下,在日积月累的研究中,李华军坚定了把海洋工程研究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的宏愿,并憧憬着有朝一日在以工兴海、以工强国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因从小就对解放军有崇拜和仰慕之情,1986年研究生毕业时,李华军主动申请到部队工作,并如愿成为一名海军军官,被分配至海军潜艇学院,从事有关潜艇方面的研究工作。


上世纪80年代,潜艇在跟踪定位方面存在误差大、时间长等技术“瓶颈”,既影响目标识别,也不利于自我隐蔽。针对此,李华军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依靠纯方位的被动跟踪定位技术,大幅提高了精度和反应速度,有效提升了潜艇对目标的快速识别能力和自身的隐蔽性。1989年,该成果获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李华军还参与了3种型号的潜艇研发工作,并于1994年再次获得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研发的系列技术应用后,增强了海军的战斗力,并获得了同行专家和海军首长的高度评价。

微信图片_20191104094112.jpg

李华军教授在海洋石油平台开展工作


搏浪弄潮天地宽


1992年李华军从潜艇学院转入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中国海洋大学)执教,从此在这所以海洋科研见长的学校里如鱼得水,搏浪弄潮、迅速成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创新型成果。


位于渤海南部的埕岛油田是中国浅海区域投入开发的第一个年产量超过200万吨的大油田。2000年夏,李华军在南京开会与同行交流时,意外得知埕岛油田中心二号平台存在过度振动现象,但却迟迟找不到原因,以致在平台上工作生活的人员每天提心吊胆、人心惶惶,这一问题被列为“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回校后,李华军马上与埕岛油田取得了联系,希望承担该平台的诊断和治理工作。“一开始他们对我们半信半疑,因为他们以前委托专业公司治理过,但没找到原因。也就谈不上治理了。”谈及当时的情景,李华军记忆犹新。几经周折,李华军要来了当时的检测报告,经过研究分析,认为前期检测时传感器布设的点数过少,不能涵盖和反映整个平台的振动状况。最终,李华军说服了埕岛油田的负责人,允许他们登台检测。为了获得真实的数据,检测选在风大浪高的冬天进行,李华军和团队成员顶着寒风、迎着波浪在平台上架设备、布仪器。“睡觉、研讨、制定方案都是在工人临时腾出的储藏室里,每次检测都要在上面待六七天,天气的严寒和食宿条件差不算啥,最大的压力是平台上的人不相信我们能解决问题。作为负责人,李老师不断的给我们鼓劲、打气,说我们要用事实和实力说话。”团队成员王树青说。


测得数据后,李华军和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地展开分析、研究,构建模型试验,最终找到了平台过度振动的原因,并给出了科学的治理方案。一年后,李华军重返埕岛油田,受到了热情接待,工人们说,平台不再振动,可以安心工作了;管理方说,原本打算拆除的平台保住了,避免了数亿元的损失。在此基础上,历经10余年的攻关,李华军团队研发形成了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了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水平。相关成果被纳入3项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并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海洋中建造的各类工程设施时刻都面临着风、浪、流、潮等环境因素的干扰与破坏,为减少海洋动力因素对涉海结构物的破坏,确保其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稳定,李华军带领他的团队,历时10余年,构建起了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创建了三维悬浮泥沙和地形演变模型以及三维浪、流、沙耦合模式,提出了环境友好型海岸结构水动力分析与工程设计理论,研制了能有效抵抗波浪冲刷和沉降变形的新型滩浅海结构,将安全、环保、经济有效结合,推动了近浅海油气田的低成本、高效开发。近10年来,该系列创新技术在埕岛油田海洋平台、海油陆采路岛工程、黄河三角洲保滩促淤等50余项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该成果于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在固定式海洋钻井平台建设中,上部组块的体积越来越大,重量也愈来愈重,动辄几千吨,有的甚至达到了上万吨。而目前我国最大的浮吊船“蓝鲸号”的起重能力仅为7500吨,我国海上起重能力的发展速度已不能满足钻井平台建设的需要。针对此,李华军率领科研团队研发了大型海洋平台结构整体安装模拟与分析技术,解决了浮托安装滑移装船、系泊优化、就位对接等关键技术瓶颈,发展了海洋平台上部组块海上整体浮托安装成套技术,使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肩同步。2011年,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埕岛油田中心三号平台的安装作业,在助推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的同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每当有人向他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时,李华军笑笑说,海洋工程领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需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梦想。

微信图片_20191104094113.jpg

李华军教授在与学生探讨问题


蓄势期远正扬帆


“海洋工程的未来在哪里?”每当被问及这一问题,李华军都会给出同一个答案“深远海”。他说,“目前我们国家在滩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都需要我们尽快走向深远海。”鉴于这一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李华军于2011年开始依托“973计划”课题着手大型深海平台攻关研究。2013年他的团队与中集来福士公司合作开展了“高端系列化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并得到了山东省泰山学者蓝色产业支撑计划的大力支持。2014年李华军领衔申报了“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并获批立项,这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领域资助的首个重大基金项目。此举,在加速海洋工程高新技术转化进程的同时,也描绘了行业未来发展的蓝图。


多年来,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李华军更是高度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截至目前,他培养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大多成长为海洋工程领域的科研与技术骨干,其中1人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成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成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成为山东省泰山学者……大批学子正在快速成长。而且这些人都是在他的带领之下,在艰苦的实践中磨练成长起来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在他的带动下,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工程学科建设也成绩斐然,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以海洋工程领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也正式挂牌运行。为国家在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再攀高峰打下了坚实的人才队伍基础。


百舸争流千帆竞,主动作为书华章。面向未来,在建设海洋强国和建设世界一流海洋大学的宏大事业中,李华军和他的科研团队正紧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重大需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中心 作者:冯文波

李华军:建设海洋强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谈到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在论坛上讲到,海洋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和未来,它为人类提供资源食物,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源泉。当前,90%的经济贸易都通过海洋发生,70%的经济活动发生在沿海一带,海洋的地位至关重要。


李华军说:“建设海洋强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海洋工程科技是重要的技术保障”。当前,海洋上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做一个海洋强国?必须要有经略海洋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海洋安全能力,要有强大的海军。二是海洋管理能力以及海洋开发利用能力。三是海洋工程的进展与挑战。


目前,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在一些前瞻性战略领域, 李华军建议应该加快工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发展处于海洋产业链高端的、先进的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与国际航运中心。



访青岛高级专家协会会长李华军:当好岛城的智囊和参谋


青岛高级专家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协会理事会理事、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聘请了名誉会长和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华军当选为会长。会后,青岛新闻网记者专访到新一届会长李华军,他表示,作为高层次人才聚集地,协会未来将在各方面助力青岛的发展,围绕15个攻势,当好智囊和参谋,做岛城双招双引的代言人,为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智库力量。

微信图片_20191104094114.jpg

青岛高级专家协会第三届协会理事会会长李华军。


海洋强国建设 他坚持让海洋工程走向“深远海”


“我们要建设海洋强国是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当然海洋工程科技是重要的技术保障。应该说,海洋科技如果强大,那才是真正的进步。”作为我国海洋工程领域的一名科技专家,30年多来,李华军率领他的科研团队,乘风破浪、砥砺前行,走出了一条特色显著的以工兴海、以工强国之路。


关于大海,有人这样形容,说它平静时像个恬静的婴儿,一旦发怒,瞬间变成了肆虐的蛟龙,狂啸暴吟着企图吞噬一切。30多年来,李华军一直在和这条“蛟龙”博弈。


在海洋中建造的各类工程设施——海堤、码头、人工岛、采油平台等等,时刻都面临着风、浪、流、潮等环境因素的干扰与破坏。多年来,李华军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攻克了海洋平台设计与安装等关键技术,构建起了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等。从攻关“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到研发出大型海洋平台结构整体安装模拟与分析技术,解决浮托安装滑移装船、系泊优化、就位对接等关键问题,发展了海洋平台上部组块海上整体浮托安装成套技术,李华军说“科研者就应该瞄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海洋工程,分港口工程、海岸工程、近海工程、深海工程,以及超深水的一些技术工程。”谈及海洋工程的未来,李华军分析,目前我国在滩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目前看,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海洋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都倾向于深海开发,这是个大趋势。于是,他早在2011年,便开始着手大型深海平台攻关研究。


到了2013年,他的团队又与企业联合开展了“高端系列化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并首次引进荷兰、瑞典团队,研究突破海工装备关键核心问题。2014年,李华军又领衔申报了“大型深海结构水动力学理论与流固耦合分析方法”项目,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海洋工程领域资助的首个重大基金项目……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李华军和他的团队在“深远海”领域继续前行。


助力青岛发展 他将带领协会当好智囊和参谋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李华军告诉记者,青岛高级专家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后,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赶上了这个伟大时代,发展很迅速,竞争很激烈。”李华军说,青岛有着天然的自然禀赋与区位优势,更应抓住机遇,早日建成真正的国际大都市,真正发展成海洋强国、海洋强省的龙头城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他谈到,当前,青岛市委围绕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在全市发起了十五个攻势,在这个过程中,专家协会设立的现代海洋、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11个分会,应主动发挥好行业引领作用,积极组织会员围绕15个攻势,开展发展规划制定、科学技术创新、行业人才招引、专家建言献策等工作,在创新、引领、突破过程中,为党委政府和企业社会攻坚克难,当好智囊和参谋,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作为海洋领域专家,李华军特别谈到,配合“海洋攻势”,希望能与诸位专家一起,助力青岛建成国际化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谈及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方向,李华军表示,首先要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积极建言献策,熟悉青岛的发展重心、产业布局,找准方向,多谋系列攻势之举、多献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之策、多建科技创新之言;其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双招双引,希望专家会员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传感器”,传递好市委市政府爱才、惜才的“青岛温度”;再次,放大聚合效应,协同创新创业,他谈到,专家协会集聚了全市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本身就是一个优质创新资源和要素汇聚的大平台,协会应发挥优势,充分参与其中,努力建成集科研成果转化、投融资、法务服务、财务管理、管理运营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生态联盟,帮助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专家营造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创新创业生态;最后,协会要强化服务意识,打造“专家之家”,让专家会员充分感受到“家”的温馨。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ZpLC6Z_2OYCq3C_mxFxJIg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