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在全球海洋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海洋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巨大潜力和重要意义。
202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将海洋经济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位置。这一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政策惠海,构筑海洋经济发展基石
政策支持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时,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率先在全国沿海城市中吹响了“向海进军”号角;在浙江任职时,指出一定要做足做好海洋经济这篇文章;在上海任职时,要求努力争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前往沿海省份考察海洋经济发展,做出了“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海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深入,越走越强。
沿海各地积极响应海洋政策引导。天津凭借港口优势,依托《天津港总体规划(2024-2035年)》,加快推进航道设施提升、大型专业化智慧绿色码头建设、老码头升级改造、集疏运体系优化等重大项目。2025年1至4月,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1.6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771.4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2%和4.3%,其147条集装箱航线连接着1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同时,陆上班列也不断拓展,2025年首列天津港经霍尔果斯直达乌兹别克斯坦的中亚班列发车,为贸易往来搭建高效通道。山东则通过政策鼓励,深化海洋经济集成改革,加快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在海洋新业态培育、海域综合利用、海洋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对海洋牧场、海洋碳汇等新业态的有效管理和服务模式,培育了多个海洋产业集群。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港口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2024年该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区GDP比重超4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这是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关于制度保障的要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驱动,正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展望未来,各地应立足区域优势,持续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激发市场活力。同时,要畅通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经济相关领域,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与制度环境,共同营造政策清晰、运行高效、各方参与的良好发展生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二、科技兴海,提升海洋经济创新水平
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科技水平的高度决定了海洋开发的深度。从万里碧波之上的极地破冰船、大洋科考船,到万米水下的深潜设备,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海洋科技的发展,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到“梦想”号大洋钻探船,一次次技术迭代、逐梦深海,提升了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科技成色和底气。在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
各地在海洋科技领域积极探索,推动海洋科技事业不断向前迈进。福建针对海洋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专项科技研发。在高精度海洋灾害预警系统研发上,由福建省气象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的系统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能够提前48小时对台风、海啸等灾害发出精准预警,为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这些单位在气象监测、海洋环境研究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保障沿海地区安全。上海在海洋科技前沿领域积极探索,在海洋新能源技术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适用于深远海的漂浮式海上风电基础平台技术,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海洋科研项目。天津全力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全国首个聚焦海洋工程的产教联合体——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产教融合联盟,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涉海院校与企业紧密协作。天津大学凭借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的深厚底蕴,王树新院士团队研发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创下了连续工作时间最长、测量剖面最多、续航里程最远等众多“第一”。山东高度重视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省内多所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依托区位优势开设涉海专业。在海洋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由明阳智慧能源股份公司等企业牵头研发出的海上风电平台,不仅斩获了“世界绿色设计大奖”,其16.6兆瓦的总装机容量也刷新了漂浮式风电平台的行业纪录。这些企业凭借自身在渔业养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经验与技术积累,不断创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落地。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要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多层次创新主体体系。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强化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力度,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协同,集中攻关一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切实破解“卡脖子”难题。同时,要统筹推进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本土高素质科技人才,吸引集聚全球优秀人才,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产业强海,壮大海洋经济核心力量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海洋产业规划和指导,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制造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其中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35%,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保持全球首位。截至2025年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达4351万千瓦,占全球总量过半,新增与累计装机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单机兆瓦级机组“奋进号”、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等不断刷新纪录,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远洋捕捞在现代化转型中,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在提升自身捕捞效率与质量的同时,累计为几内亚比绍培训超1000名当地船员和管理人员,将先进设备与科学捕捞理念播撒到非洲海域。这种“技术输出+能力建设”的模式,让我国远洋渔业在国际舞台上既收获了经济效益,更赢得了广泛认可。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正以迅猛势头崛起,2024年海洋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约331亿元,同比增长20%,海洋生物制品业增加值在2023年已达739亿元,彰显蓝色疆域的巨大潜力。海洋文化和旅游在资源禀赋与创新理念的碰撞中焕发活力。海南三亚以阳光沙滩为底色,通过丰富的海上娱乐项目构建起立体旅游体验;山东青岛则以海洋文化节为纽带,将民俗传承与科技展示有机结合,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海洋文明的魅力。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我国海运企业通过加密国际航线、深化国际合作,将“中国制造”与“中国需求”高效连接。这种“港口枢纽+全球网络”的布局,既夯实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根基,也让海洋成为联通世界的重要纽带。
各地在海洋产业升级上成果丰硕。海南凭借资源与政策优势,“科技兴海”成果显著,“深海一号”能源站矗立东南海域,攻克深水高压油气藏开发难题,深海科研力量加速集聚,海洋渔业借“三步走”战略华丽转身,在深海油气、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力,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广东湛江拥有广袤海域与深水良港,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其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创新不断,研发多个大型抗风浪养殖平台,全球首个漂浮式动力定位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建成下水,海上风电、临港产业也发展迅猛,推动地区经济高速增长。
为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发展,各地区需持续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各海洋产业的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加大对海洋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推动海洋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海洋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四、规划向海,激活海湾经济蓝色动能
突出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激发海湾经济蓝色动能。海湾作为陆海交汇的黄金地带,其经济潜力的释放离不开科学规划的引领。广西北部湾的实践就是生动例证,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广西锚定方向,推出系列政策,开展六大专项行动,如今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向海产业体系。2024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这份成绩单充分印证了规划的强大驱动力。产业布局上,广西坚持向海经济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差异化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托港口和产业园区,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强链、补链、延链,发展壮大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
福建省在海湾经济规划与港口群优化整合方面同样成果显著。近年来,福建省出台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港口经济发展,成效显著。面临行业体量整体偏小、港口群协同发展不足等问题,福建省积极行动,印发《福建省深化港口资源整合有效降低港航物流成本实施方案》,围绕港口岸线、业务、市场、行政及集疏运五个方面资源整合,提出16项重点任务。通过深化以厦门港为主,福州港、泉州港为辅的集装箱“一主两辅”发展格局,巩固湄洲湾罗屿、福州港可门大宗散货“两港为主”发展态势,强化油品化工“两基地一专区”发展格局,推进全省港口分工合理优化,提升港口竞争力。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重要节点,其优化整合关乎全局。我国五大港口群承担着约90%的外贸运输量,但要进一步强化枢纽作用,整合势在必行。河北以新组建的河北港口集团为抓手,推进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资源整合与转型升级。通过优化整合,港口间运力协调成为常态,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唐山港依托曹妃甸工业区,大力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临港产业集群,为北方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港口群整合不能只重硬件,软件协同同样关键。天津港与河北港口集团在生产、人才、航线等开展多方面联动,推动渤海湾深水航路建设,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畅通陆海通道、加密航线、推动数据共享、提升通关效率,让港口群真正实现“1+1>2”的效应。
构建完善的海陆一体化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全域共享海洋经济发展红利。一是充分发挥海洋经济核心区引领功能,推进海洋港口、海洋产业、对外贸易融合发展;二是推动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联合发展,通过建设陆海新通道、江海联运中心等,强化海洋经济核心区域向内辐射带动能力。要在海湾规划与港口整合的双轮驱动下,坚持新发展理念,注重资源集约利用与绿色智慧安全发展,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五、生态护海,守护海洋经济绿色根基
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美丽中国,关乎海洋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我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出台了《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海洋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2023年4月在广东湛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语重心长地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战略,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做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
近年来,我国在红树林保护、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章金牛岛片区得到有效保护,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
当前,沿海各省区市在海洋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践行海洋生态保护。上海借助科技力量赋能海洋生态保护,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测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利用无人机对近海海域进行常态化巡查,及时发现非法排污、围填海等破坏生态行为。浙江台州市大陈岛坚持陆海统筹和精准修复,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资金反哺”良性循环,走出海岛致富新路径;舟山市作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采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岸线整治等措施,打造山海景观与渔港文化相融的“东方渔都”。福建全力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在湄洲湾等地开展海堤生态化改造,拆除不合理的人工构筑物,恢复自然岸线,促进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加强渔业资源养护,推动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海洋产业,如生态旅游、海洋碳汇等,探索“蓝色海湾”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沿海各地立足自身特色,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海洋强国建设,落脚点是实现“人海和谐”。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产能力,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应持续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强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积极探索海域分层立体开发模式,推进海洋碳汇核算与相关机制建设,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同时,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高水平保护谋求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相促进,使海洋经济这台“蓝色引擎”持续释放强劲动力,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落实。
六、合作探海,拓展海洋经济全球视野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全球海洋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海洋命运共同体蕴含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东方智慧,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
海洋的开放性和连通性决定了建设海洋强国必须立足国内、接轨国际。自然资源部推动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在埃及挂牌,与基里巴斯、坦桑尼亚、桑给巴尔、马尔代夫签署蓝色伙伴关系合作协议;与太平洋岛国发展论坛共同成立中国—太平洋国家海洋空间规划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以及中国—太平洋岛国海洋防灾减灾合作分中心,举办海洋生态监测与减灾、海洋空间规划等国际培训班和边会。2024年度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项目招收来自10个国家的20名留学生,强化了与区域各国的蓝色伙伴关系。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今年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国际涉海组织负责人共商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大计,成功打造全球海洋城市对话新机制。去年,以“从蔚蓝到未来—打造健康繁荣的海洋,创造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的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也在青岛举行,进一步提升了青岛在国际海洋合作中的影响力。广西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作用,推动与东盟国家在经贸、科技、海洋等多领域合作。2024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2.4%,连续八年增幅保持两位数增长,与东盟、RCEP国家往来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超过30%。积极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强对接互动,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把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希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文化交融,共同增进海洋福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是理念也是实践,是实现全球海洋有效治理的行动指南。我国将加强与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科研等方面的开放与合作,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平之海、繁荣之海、美丽之海。
作者单位: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智库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