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5年内打造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
来源:地产战略家 发布时间:2019-08-26 17:07:16
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鲁政字〔2018〕134号),这是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之一“医养健康产业”的专项规划,同时也是山东历史上第一个健康产业规划。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规划》的出台将为我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引领和战略导向作用。
到2020年,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83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其中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5%左右;到2022年,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15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5%,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打造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临沂等一批医养健康产业千亿级城市。 刘家义书记指出,将医养健康产业作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主要有三点考虑: 第一,医养健康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医养健康产业是医疗、养老、养生、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朝阳产业、未来产业,其产业链条长、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到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生物、工程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日趋紧密,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休闲养生、“互联网+健康”等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医养健康产业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第二,医养健康产业是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契合点。 
我省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二,2017年全省出生人口175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60岁及以上老年人2137万,占总人口的21.4%。幼儿保健、养老保健等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新期待,有利于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我省具备壮大医养健康产业的优势和基础。 
我省医养健康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科技人才支撑较强,拥有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一批医养健康产业集聚地,是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试点省,发展医养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6年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近4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3%。按照规划,预计2022年增加值将达到1.15万亿元,占比达到11.5%,将成为突破万亿级增加值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一.山东省省级政策 1、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 创建目标:到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创建内容:(一)按照一镇一业、一镇一品要求,突出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二)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起步阶段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三)原则上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投资不少于6亿元。 政策措施: (一)用地支持。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 (二)财政支持。从2016年起,省级统筹城镇化建设等资金,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创建,用于其规划设计、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三)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小镇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人才支持。吸引、支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积极投入特色小镇创建。 【解读】山东省特色小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方案》从创建目标、标准、内容、程序、措施、组织等多个方面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做出明确规定,从用地、财政、金融、人才四个方面为小镇提供政策支持。这也是山东省首个比较明确的特色小镇政策性指导方案 。 2、山东省发改委关于开展山东省服务业特色小镇试点工作的通知 试点范围:在商贸流通、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养老养生、医疗健康等服务业领域,选定一批服务业特色小镇开展试点。 扶持措施: (一)各市选定的试点小镇向省发展改革委备案,由省发展改革委发文公布名单,由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二)省发展改革委积极协调有关咨询机构为试点小镇提供创意、设计、咨询、人才、营销等服务。 (三)省发展改革委建立试点小镇建设和发展情况季。 【解读】:服务业在推动山东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扮演重要角色。2017年6月,17个小镇被选定为山东首批服务业特色小镇试点,第二批服务业小镇也在上报审批之中,这些肩负重要使命的小镇将享受上述的扶持政策。 省级小镇政策简评: 目前山东省出台的小镇政策多为引导性政策,没有具体的扶持办法。目前省级特色小镇仅有1.1亿的启动资金对纳入创建名单的55个省级特色小镇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支持,每个小镇200万的扶持标准,杯水车薪,与国家级小镇相比,扶持力度相差甚远(主要在政策性低息贷款方面)。 二.山东省土地扶持政策 1、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闲散土地盘活利用通知》 根据该通知,山东省将对农村闲散土地范围进行界定,开展调查摸底,编制农村闲散土地综合整治方案,每年完成农村闲散土地应盘活总量的20%以上,通过3—5年时间将目前已形成的闲散土地全面盘活利用。可用于发展乡村民宿、健康养老、民俗展览、创意办公、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积极探索闲散土地盘活利用方式 01、补充增加耕地。 强化农村闲散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发挥土地综合整治的多功能多效益特征,通过闲散建设用地复垦、非耕地等农用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等增加的耕地,按规定核实后,可作为占补平衡指标调剂使用。 综合整治后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质的耕地,经验收评估达到永久基本农田标准的,可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管理。 02、保障发展用地。 闲散土地盘活优先用于交通水利、医疗卫生、居家养老、取暖设施、垃圾和污水处理、旅游休闲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在满足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以自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将盘活的闲散土地用于发展乡村民宿、健康养老、民俗展览、创意办公、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经村集体同意,盘活的农村建设用地可用于村集体成员住房建设。 03、保障生态用地。 充分考虑城镇、村庄与自然的有机结合,闲散土地盘活可用于林地、草地、水域及湿地等生态用地,为生态建设服务的运输、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等设施用地,以及农田道路林网绿化建设,助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04、保障文体设施用地。 出地域文化传承特色,闲散土地盘活可用于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所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05、预留发展用地。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z1xj8z5xhodT-kMwEOqp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