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翼”号:深海滑翔探“龙宫”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8-11-01 16:43:24 

科考队员正在布放“海翼”号

■ 本报记者 高 悦

10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各项科考任务,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顺利返回海南三亚港。

本航次,科考队利用两台“海翼”号7000米水下滑翔机分别针对马里亚纳深渊区域5500米等深线、7000米等深线内的两条科学测线进行观测,连续作业46天,最大下潜深度达7076米。“海翼”号由此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次数最多,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能长时间连续稳定工作的深渊级水下滑翔机。特别是在“山竹”“康妮”等超强台风袭扰下,“海翼”号依然正常连续工作,充分表明该设备的高可靠性与强环境适应能力。

突破封锁自主造

据了解,水下滑翔机依托浮力在海水中滑行,重量轻、消耗小、隐蔽性好,能够胜任长时间、远距离的科考任务,可应用于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研究领域。

从上世纪末至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研制出以电池或太阳能为动力来源的水下滑翔机。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翼”号。目前,针对不同海上观测任务需求,“海翼”号已经拥有了300米级、1000米级和7000米级等多种型号,并可搭载不同传感器,在海洋观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及资源勘探等领域一显身手。

外表“呆萌”本领大

“海翼”号拥有圆圆的头,筒状修长的体型,前部长着一对“翅膀”,后面拖着长长的天线尾巴。看似“呆萌”的外表下集成了壳体、浮力机构、控制、传感器、水声通信、导航及发射回收等诸多技术,具有不靠螺旋桨自我驱动的绝活儿。

“海翼”号装配有类似于鱼鳔的油囊和可以前后移动的电池。下潜时,“鱼鳔”缩小,减小浮力,同时电池自动前移,其头部就下潜,“翅膀”会产生向前的推力,这样“海翼”号就有了水平方向的速度。上浮时,“鱼鳔”鼓起,浮力增大,电池自动后移,它就会抬起头向上滑行。在不断的下潜上浮过程中实现折线前进,就像海豚一样在大海保持航向不断前行。

水下滑翔机动辄在数千米深的水下作业,可谓“压力山大”。为避免被压成“馅饼”,“海翼”号采用了由轻质碳纤维材料制成的外壳,不仅穿上了“铁布衫”,还成功“瘦身”,为携带更多电池提供了空间。

连取佳绩显身手

去年,“海翼”号共完成23台次应用,安全回收率100%,海上观测总距离达12600余公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去年3月,“海翼7000”系列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6329米深度,刷新了由美国创下的6000米深度的世界纪录;7月,12台“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南海实现了我国最大规模的集群观测应用;10月,“海翼1000”系列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连续工作91天,创造我国水下滑翔机工作时间最长、航行距离最远、观测剖面数最多的新纪录。

今年,“海翼”号再接再厉,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察成果。7月,中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成功布放“海翼”号用于测量白令海的温度、盐度和深度,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首次应用于中国北极科考。9月,两台“海翼1000”水下滑翔机和一套时效潜标圆满完成南海联合观测与通信试验,成功验证了移动—固定联合观测作业的新模式。期待着“海翼”号在今后的探海征程上取得更加出色的表现。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查看原文:http://epaper.oceanol.com/content/201810/31/c7006.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