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位院士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来源:晶报   发布时间:2017-12-15 17:18:57 

    李焯芬院士:从大湾区到一带一路 | 18位院士共论粤港澳大湾区

  2017深圳院士专家高峰会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论坛在五洲宾馆举行,18位院士齐聚一堂,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副市长吴以环出席活动并致辞。

  吴以环表示,论坛邀请了18位院士等600多名专家共聚一堂,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创新发展开展专题研讨,必将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为大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和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是国家通过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覆盖广东省9座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占地5.6万平方公里。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为9.2万亿元,与纽约湾区相当,拥有全球100强大学4所,汇聚世界500强企业17家,拥有港交所、深交所2个世界级股票交易所,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达7200万标箱,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5.5倍,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1.75亿人次;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港澳地区服务业发达,内地9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

 论坛主题一:从大湾区到“一带一路”

  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世界级湾区集聚全球各领域的高端资源,从全球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持续的创新动力支撑,不仅体现了美国、日本两国国家综合竞争力,也始终引领着全球经济发展。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具备了成为新的世界级湾区的条件,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布局,也是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一带一路”是百年大计,通过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助力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展。在此背景下,从“一带一路”到“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的对接和融合促成各类创新元素的化学聚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

(示意图)


  论坛主题二:粤港澳湾区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构建

  创新驱动的发动机实质是人才驱动,硅谷之所以成为创业者的聚集地和创新的圣地,最重要的是形成了能充分发挥人才创造力的体制和文化,高频的人才流动使这里始终引领着技术与产业的变革。打造世界级大湾区,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能否复制硅谷奇迹,关键还在于能否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把每个城市的优秀人才,按各自的功能定位聚集,从而产生群聚效应。粤港澳湾区现有的人才储备状况,支撑湾区建设需要构建什么样的人才体系,如何实现湾区内人才流动与融合以及当前瓶颈与破解思路在哪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


  陈十一院士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演讲,分别是深圳人才情况分析、高等教育与大湾区、南科大人才工作及对策和建议。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教育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强大的高等教育业是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发达的湾区经济也能反哺高等教育,催生和造就出世界一流大学。

  需要不断充实薪酬福利制度、构建全方位全角度的招聘渠道体系、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和国际化高水平人才队伍。

论坛主题三:粤港澳湾区城市群的空间规划与协同发展

  湾区经济的发展常依托于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中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粤港澳城市间的互联互通。本节论坛讨论粤港澳科技湾区的现实能力和未来发展空间;区域龙头企业在打造粤港澳科技湾区上当如何作为;如何实现粤港澳城市间的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将为深圳带来怎样的机遇,深圳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展定位等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

......查看原文: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7-12-15/46311.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