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海到渤海,漫长的海岸线绵延2211公里勾勒出大连的模样,山海之间,大自然馈赠给大连无与伦比的海滨风情。百年历史孕育出大连独有的地域特色,筑造了城市文脉。提到大连,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大多局限于海洋物产、海滨风情和近代悲情之中,心目中依然留有“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如果放低视角返璞归真,在细小之处可以看到,从小珠山的一粒荞麦种子到遍及沿海的史前遗址,再到可歌可泣的闯关东,千百年间辽南大地几度繁华,其重要的枢纽作用吸纳了来自不同区域的文化精髓,海洋文明与内陆文化的交融打造了大连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留存下传承百年的文化基因,并投影到当代大连人的生活之中。
民间艺术
庄河: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1992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大连庄河“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在已确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庄河市所诞生的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多达20余项,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便是于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子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庄河剪纸”。
以韩月琴为代表的庄河剪纸非遗传承人,传承百余年,用一把剪刀“写尽”百年沧桑,主要题材包括流传于辽南地区的数百年的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内容,记录下辽南地区上百年的民间文化发展脉络。
韩氏家族也是大连民间文化集大成者。其中韩月琴在家中排行老六,韩氏剪纸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曾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大姐韩月桂是大连市谱绣的代表性传承人,二姐韩月娥是辽宁省非遗项目普兰店布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四姐韩月梅和五姐韩月凤是庄河“二月二”习俗传承人,七妹韩月巧是大连市非遗项目庄河端午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瓦房店:辽南地区文化重镇
瓦房店也是大连民间文艺的发源地之一,“金复海盖,辽阳在外”,旧时的复州即今日瓦房店,在当时是辽南地区的文化重镇之一。
其中民间文艺的代表复州皮影戏,不但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当时大连地区唯一跻身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同时也是大连市最早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
据相关史料记载,复州皮影戏由陕西戍边卫兵传入,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便盛行于此,在清嘉庆年间更融合了河北滦州、山东登州皮影的元素,游走于辽南一带盛极一时。在1959年,长兴岛曾挖出明朝所制的3尺高皮影人形,可见其流传的历史已达三四百年之久。
如今,在大连地区还活跃着德胜班、义和班、温家班、韩家班,现遗存的手抄影卷尚有200余部。时间最长的可上溯到清光绪末年。
10年十大类122项非遗精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绚丽独特
在去年夏季达沃斯“大连之夜”的文化晚宴上,大连民间艺术大师们向来自全世界数十个国家的上千名政要精英展示了传承数百年的大连传统文化,复州皮影戏、庄河剪纸、大连核雕、辽南刺绣、瓦房店东岗剪纸、中山区民间剪纸艺术、萨满轧染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等7个项目的17位传承人,在现场参加了展示展演活动。一边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国际会议中心和国际化舞台,一边是流传百年散发着浓郁人文气质的传统艺术,不同的文化跨越时空交织在一起。“从民间艺术的角度看,大连拥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绚丽独特的文化土壤。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晓丽告诉记者,自2006年开始,在过去的10年中,全市非遗项目已达到122项,包含了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十大类别。
其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共有两项,分别是庄河剪纸、复州皮影戏。
目前大连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7项,首批为复州皮影戏,第二批共4项分别是复州东北大鼓、金州龙舞、复州双管乐、庄河剪纸。第三批是长海号子,第四批是大连核雕。
另外,省级非遗项目共计24项,包括大连吹咔乐、庄河民间故事、金州古琴音乐、大连新金民歌、金州益昌凝糕点制作技艺、大连老黄酒酿制技艺、金州老菜传统烹饪技艺等项目。
大连味道
海味饮食文化传承大连味道
海洋赋予大连人广阔包容、勇往直前的性格,丰厚的物产又构成了大连人的海味生活,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大到国宴佳肴,小到街边焖子,上可登堂入室,下可雅俗共赏,这便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大连味道。
在大连的非遗项目中,金州老菜传统烹饪技艺、金州益昌凝糕点制作技艺均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目录。据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所有非遗项目均需要传承3代人,也就是百年左右的时间。大连老菜是几代人的味觉记忆和生命烙印。
提起大连传统美食,绕不开群英楼和牟传仁,这些百年老店和大连美食泰斗融合了南北菜系,尤其是鲁菜的精髓,将大连海鲜推向了一个高峰,从此,大连海鲜从普通渔家菜肴晋升为国宴菜。1983年,牟传仁赴北京参加“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以鸡锤海参、橘子大虾、鲜贝原鲍和红鲷戏珠四道鲁菜荣获“全国优秀厨师”称号。他参赛的四道菜列入了国宴菜,编入《中国名菜集》、《辽宁名筵》大全。
“大连老菜是以鲁菜为原型,结合大连本地物产和大连人口感而形成的。”大连市美食文化协会会长高成聪告诉记者,2014年,辽菜首批辽宁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其中包括“九菜二点”,大连老菜葱烧辽参被列为首位,大虾也占据一席。“当然在辽菜体系中,这两道菜又不完全是指‘连菜’。”高成聪说,“连菜”是以大连当地人口味为主,另外在选材上以地方产品为特色,最后在烹饪技法上也有所要求,比如熘鱼片的做法在各家大连菜馆都是一样的。
相比庙堂之上精致菜肴,大连民间饮食则更为粗犷。大连作家邓刚在书中曾多次描写海碰子们在海边将摸上来的海鲜生吞活剥。比如海碰子们将“男人菜”的海蛎子,直接在礁石上砸碎海蛎子壳,冒着鲜气的蛎肉连汁带汤直接灌进嘴里,像喝面条汤时的,黏稠的液体更是鲜美绝伦。
大连物产
物产丰富屡创全国之先
在大连现代博物馆的大厅里,一幅一人多高、数米长的画作颇为引人注意,以黑色为背景的画作上,九条蟠龙翻腾盘旋、栩栩如生,散发着银色光芒,如不仔细观察,也许人们都无法看出这幅宏大的作品竟是由一枚枚贝壳雕绘而成。
早在数千年前,大连先人便学会了用贝壳串成珠链作为装饰,这些贝壳由普通食物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大连贝雕更是将贝壳变成了一种艺术。
1982年5月,国家经委和轻工业部开展全国工业美术百花奖评比,大连贝雕厂在50多个厂家参加的贝雕画评比会上,拿了4个第一、2个第二,最后获得了总分第一名。同年9月,又荣获全国工业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项银杯奖。
大连贝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维玖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从1956年公私合营,大连手工艺人集中到一起成立“手工合作社”算起,大连贝雕产业到2016年就有60年历史了。而今贝雕市场萎缩、企业举步维艰。
曾几何时,“made in Dalian”既是一个广告,又是一份骄傲,沙鸥牌手表、波浪牌洗衣机、星海牌电视……这些都是享誉全国的大连产品,也是一个时代见证和文化符号,记载我国轻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不久前,大连市现代博物馆专门开设了大连工业遗产展览,瞬间将人们拉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也让更多大连人了解这座城市深厚的发展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