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现场。
逝者家属手捧可降解骨灰坛。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博客,微博)记者封满楼
改革:一封信引发的 破冰之举”“
1991年至今的25年间,在青岛这片蔚蓝色的海域,罗浪的《哀乐》、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王立平的《大海啊故乡》和卡洛儿吟唱的《写给海洋》见证了72次海葬活动,10878位逝者魂归大海。
谈到青岛海葬的由来,市殡管所工作人员记得是一封信引发了青岛海葬的破冰之举。“
围绕是否举办、如何筹办的问题,青岛市政府及市民政局共召开了10多次会议,海葬的推行备受关注,也非常谨慎。
此后,市民对海葬活动逐渐认可,参与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10月份之前,每年参与人数由100人左右翻番至200余人。“参与海葬的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学历比较高或思想比较开放的,免费海葬的报名家属中不乏外籍华人,还有一些人专门从北京、沈阳等地赶来。另一种是收入较低的家庭,”相恒坤表示,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在青岛当过兵或者来青岛旅游过,甚至也有一辈子没见过大海的,通过海葬实现魂归大海的夙愿。
“海葬不光是节约土地,还是环保、生态的一种绿色葬式。海洋也是地球的土地,骨灰撒入大海同样是回归大自然,也是"入土为安"。”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遗体火化温度为1000℃左右,有害病菌根本无法存活,人体焚烧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同时选择水动力足的海域撒海,使撒入的骨灰能冲入海洋而不会导致回流,对大海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惠民:免费海葬促成参与人数翻番“如果是用骨灰寄存,除了买骨灰盒的费用,每年寄存费也要百余元,如果是买墓地,那费用更高了,至少要好几万元,现在免费海葬减轻了家庭负担。”刚刚参加完今年秋季海葬的市民马女士表示,老伴以前在青岛海军当兵,生前就说与大海为伴,现在也完成了他的遗愿。
记者了解到,最初促成青岛海葬免费惠民政策出台的是一项规划。
鉴于海葬率相对过低的实际情况,2007年秋季起,青岛市殡管所开始思考酝酿能否走将海葬费用纳入“政府买单”的途径,切实减轻群众负担,走好青岛殡葬“绿色发展”之路,随后将可行性报告提交市民政局。
2010年,中央探讨制订“十二五”规划,其中有一条建议就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青岛市民政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寻求市政府财政支持,终于在2010年8月促成了该项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根据规定,自
创新:青岛海葬更加便民富有人性化
每年清明节和
庄严肃穆的海葬公祭仪式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这正缘于市殡管所所长孙在青提出的创新之举。
市殡管所组织工作人员反复调研,认真策划,最终确定八大峡中苑旅游码头有符合举行公祭仪式的广场条件,同时决定公祭仪式不再以《哀乐》为唯一配乐,增加《写给海洋》为祭文配乐,《大海啊故乡》为登船配乐,《葬礼进行曲》为海葬现场配乐,提升海葬活动的文化品位。此后,市殡管所还创新使用可降解的环保“水莲坛”作为海葬容器,使逝者更有尊严。一系列的创新思维和举措使青岛海葬活动实现了丰富化、便民化和人性化。
不断完善的海葬政策、服务举措和日益扩大的规模吸引着省内外甚至海外华侨、世界友人的参与。“现在每年参加海葬的外地逝者比例已增至25%以上,外地参与的人数每年增长20%。”相恒坤介绍说,包括济南、淄博、潍坊、河北等周边省市地区的家属,还有港澳台胞、海外华侨、外国友人参与进来。
奖励:选择海葬不花钱还有补贴“从2011年以来,青岛市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原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7所殡仪馆,都已经陆续减免了基本丧葬服务费。在这之后,市民还能将骨灰免费存放在殡仪馆里一年。我们算了一笔账,火化加海葬,一共为每一个参加海葬的家庭节省下1725元。”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从2012
不仅不收钱,还要给奖励。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不少区市相继实行海葬“奖励”政策,鼓励市民选择环保、绿色、生态殡葬形式。
崂山区从2013年就开始加强殡葬惠民政策,并在山东省内首次实行海葬补贴。该区规定,对于成片、整区域彻底完成迁移改造的,由区组织验收后,财政按照验收结果,给街道拨付迁移、植树葬补偿资金对丧主家属进行补偿。其中,迁移补偿标准为单穴2000元,双穴3000元;植树葬改造补贴标准为每个穴位2000元;实行海葬的,给予丧属2000元奖励。每迁移一个坟头给予社区300元的工作经费补贴。
黄岛区民政局今年出台了相关新政策,鼓励居民绿色殡葬。其中,采取骨灰撒散、海葬不留骨灰安葬的家庭可获1000元奖励。依据新政,从
海葬是彻底解决骨灰入土占地、节约殡葬支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改变了过去“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海葬作为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已成为青岛市文明殡葬、生态殡葬的一张名片。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