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海洋经济走出渔盐之利 七大产业树立发展优势
滨州日报讯 滨州撤地设市15年来,我市海洋与渔业部门抢抓机遇,创新突破,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建设,全市海洋与渔业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用海、管海迈向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彻底改变过去“无序、无度、无偿”状况,海洋与渔业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滨州海洋管理职能始于1997年,撤地设市十五年来,我市海洋管理工作彻底改变了“无序、无度、无偿”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了适应滨州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的管理机制。
从2002年我市启动海域勘界工作,到2006年明确海陆界限;从2007审批办理滨州港3万吨散货泊位码头第一本建设用海工程海域使用权证书,到2011年率先在全省试点潮间带高地用海审批;再到2013年在全省试点海域使用权“直通车”制度,破解了用海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和融资贷款的难题……目前,全市确权开发建设用海项目达到33宗、面积1021公顷,确权养殖用海面积17.3万公顷,用海业主凭海域使用权证抵押融资7亿元。
全市所辖海域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工作于2002年开启。是年,我市国家海洋局共建了滨州海洋环境监测站,目前监测站已发展到检测仪器设备130余台(套),总价值1000余万元,涵盖六大类101项国家计量认证的监测项目,能全面掌握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并及时向社会发布海洋环境公报。2007年,我市建成启用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管中心,2009年又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的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管网络平台。2010年,沾化国家一级渔港的建成启用,结束了我市“有海无港、有船无家”的历史。
2011年起,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海域海岛基础信息普查、保护区生物资源普查、海洋环境污染影响因素普查等海洋基础信息调查摸底工作,为全面掌握滨州海域资源和海洋生态状况,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起,市级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海洋与渔业信息服务中心、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等服务平台启动建设并逐步投入应用,全市海洋与渔业综合服务能力得到大力提升。2015年,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与市政府签订了《滨州市海洋预报台共建协议》,将逐步建设和完善滨州市海洋预报减灾体系。
我市严格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扎实开展海域使用、海洋环保、海岛保护等执法检查,保障了良好的海洋开发秩序。自2004年以来,我市持证上岗的海监执法队伍从不足10人发展到目前39人,海监执法船艇从无到有,调查取证设备不断升级换代,海洋监察执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12年,我市首次争取到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扶持建造执法船艇项目,全市新增海监、渔政执法船艇4艘,海洋与渔业执法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发展到七大优势特色海洋产业,我市海洋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430亿元,为建市之初的23倍
曾几何时,提到海洋经济,人们想到的大都是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建市之初,我市海洋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18.4亿元。撤地设市以来,从“海上滨州”到“北带开发”,再到“举全市之力”打造北海经济开发区,我市大力培植海洋化工、海洋交通物流、海洋高新技术、生态能源、装备制造、现代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七大优势特色海洋产业,着力构筑 “一核两翼多节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格局。到2014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30亿元,是建市之初的23倍,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海水“循环利用”“梯次应用”、海洋微藻精深加工、海底高压软管制造等一批新兴和高新技术海洋产业在我市得到蓬勃发展,具有滨州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渔业发展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相继在滨州实施,2014年渔业行业总产值140.5亿元,是2000年的5.7倍
我市渔业坚持生态优先、以养为主,增殖、养殖、加工、捕捞、休闲并举的方针,不断转方式调结构,逐步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全市渔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到201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45.1万吨、产值73.3亿元,渔业行业总产值140.5亿元,是2000年的2.6倍、4.4倍和5.7倍。
2000年,南美白对虾“跃出水面”成为我市广大渔民的“摇钱树”,南美白对虾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取得成功,鱼虾混养、工厂化反季节养殖、小拱棚暂养双茬养殖等高产高效养殖技术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已超过60万亩,年产量6万吨以上,产值30余亿元,成为省内池塘精养面积最大、平均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市。博兴县和乔庄镇被命名为“山东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一县”和“山东南美白对虾养殖第一镇”。
2005年,海参池塘造礁养殖试验在滨州取得成功,不仅填补了我市海参养殖的空白,而且改变了山东北部不能进行海参养殖的固有观念。自此,我市高档水产品工厂化养殖品种和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引进了欧鳎、半滑舌鳎、漠斑牙鲆养殖,到2014年全市建成了工厂化养殖车间30万平方米。
2010年起,我市加快浅海滩涂和沿黄盐碱涝洼地开发,高标准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34处,其中13处被认定为省级现代渔业园区,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样板。2011年,沿海三县区53.6万亩海水养殖的33个品种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认证和审批,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沿海现代渔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
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一批国家、省重大海洋与渔业科研项目相继在滨州实施。2011年,市海洋与渔业局与省海洋与渔业厅“三院一站”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明确了通过共建服务机构、合作申报项目、开展技术和人才培训等方式,提升滨州渔业科技支撑能力。随后,我市又与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了养殖对虾病害综合防控示范基地、滨州海洋生态站等科技服务平台,成立了全市首个水产院士工作站,创建了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刺参产业、虾蟹产业创新团队。
我市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渔业上的应用,2014年,建成了市级和4个县区级“养殖渔业技术远程服务与管理平台”,在27家养殖单位推行了“渔业通”信息化服务,实现了养殖池塘远程水质实时视频监控、远程病害诊断、智能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渔场管理、养殖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等功能,养殖渔业逐步迈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为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2006起,我市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开展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增殖放流活动,并逐步扩展到内陆和城市水系,到2015年,专项资金投入由最初的198万元增至1800万元,放流苗种从1430万尾增至6.2亿单位,水域生态得到有效修复和改善。我市将渔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融合,通过放鱼、养鱼、钓鱼、护渔、唱渔等多种形式,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渔业生态和渔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聚力“两保三提升”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做好“九篇文章”推动“海上粮仓”建设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将聚力“两保三提升”,全力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努力做好“九篇文章”,大力推动“海上粮仓”建设,实现滨州海洋与渔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两保三提升”即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用海,依法依规规范海域使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监执法巡查,大力实施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提升海域监管能力、环境监测能力、防灾减灾能力。“九篇文章”即做好集聚文章,把养殖规模做大;做好特色文章,把优势产品做大;做好联合文章,把种业做大;做好科技化文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做好信息化文章,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做好产业化文章,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做好安全生产文章,保障渔业和谐发展;做好质量安全文章,保障渔业健康发展;做好生态安全文章,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围绕“海上粮仓”建设,我市将集中整合涉海涉渔项目资金,建设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形成规模发展、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对虾、贝类等优势主导产品,力争两大主导品种3-5年内产值超过60亿元。将建设对虾、贝类、半滑舌鳎等苗种繁育示范基地,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经营,引导和支持渔业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同时培养一批新型职业渔民,为“海上粮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经营管理工作上,将大力推进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水产品营销向多元化转变;培育壮大渔业龙头企业,支持发展种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实现渔业多次增值增效;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注重品牌建设,提升水产品质量、信誉和知名度,打造水产品质量安全区。
记者 张侃 通讯员 张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