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50万亩贝类生态产业带培育“海上粮仓”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23 12:01:18 

2015年,滨州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将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服务为保障,重点围绕渔业“转、调、创”,突出做好九大重点工作,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生产发展、技术先进、产品安全、渔民增收、渔区稳定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完善渔业体系打造“海上粮仓”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盐碱地和宜渔荒碱地开发力度,通过要素集聚、项目引导、资金扶持等措施,加快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化养殖,主要建设浅海贝类增殖护养区、潮上带滩涂标准化池塘养殖区、陆基工厂化循环水设施养殖区和内陆标准化池塘生态养殖区四大养殖板块。整合优质鱼产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园区建设等涉海涉渔项目资金,以北海经济开发区10万亩现代渔业新城等规模化生态渔业基地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一园多主体”、全产业链经营、全生态链养殖、全服务链支撑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形成规模发展、结构优化、特色显明的“海上粮仓”生产基地。

着力培育对虾、贝类等优势主导产品,力争经过3至5年努力,使对虾、贝类两大主导品种产值超过60亿元。重点组织开展对虾海淡水高产养殖技术攻关,探索推广高效养殖模式;拓展贝类底播增殖空间,培育毛蚶、文蛤等底播贝类增殖示范区,建设50万亩贝类生态产业带,培育滨州“海上粮仓”的独特优势。

目前,滨州市渔业种业发展滞后,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采取外引、内联、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科研联合攻关,推进种业发展将是下一步的重要方针。另外,根据养殖、增殖放流等对水产良种的需求,大力实施渔业良种工程,重点建设大宗品种、优势品种、特色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和原良种场。同时,以海洋与渔业科研单位和有条件的渔业企业为载体,建设对虾、贝类、半滑舌鳎等苗种繁育示范基地,推进国家级、省级渔业原良种场、无规定疫病苗种场和市级水产苗种企业的认证和创建工作,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产业化经营,以种业带产业、提档次。多元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引导和支持渔业企业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增加科研投入,建立科研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推进各类渔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结合基层渔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渔业科技入户”和渔民技能培训等项目实施,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渔民,为“海上粮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推进信息化与渔业生产及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广应用渔业物联网技术,推动渔业走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积极培育水产网络交易平台,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水产品营销向多元化转变。实施“大渔带小渔”计划,培育壮大渔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渔户”等模式,提高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不断延长渔业产业链条,扶持发展种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实现渔业多次增值增效,促进渔民多环节增收。拓展渔业功能,以黄河岛、三河湖等休闲渔业园区为重点,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消费吸引力,促进休闲渔业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创建更多的区域性、标志性渔业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严把海洋生态“红线”

健全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机制,开展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增强海洋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健全完善渔政指挥系统、渔船动态信息管理和电子识别系统,实施“百千万渔船”更新改造工程,对木质渔船进行玻璃钢化改造,提高渔船安全设施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市、县、乡(镇)、村、船五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执法人员联系渔民、渔船制度,畅通灾害信息和应急信息的传递渠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严格执行渔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强化养殖产品质量控制措施,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水产品质量检测资质认定,推动快速检测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开展市、县水产品质量抽检工作。加强渔业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无公害、绿色食品(水产品)认证工作,加大对虾、贝类、海参、丰年虫(卵)、海蜇等优势渔业产品推介力度,打造滨州渔业品牌,提升水产品质量、信誉和知名度。深入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严格渔业投入品管理,严厉打击超标使用渔药、违法使用禁用渔药行为,打造水产品质量安全区。


落实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制度,摸清宜渔资源现状,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实施近海捕捞渔船数量、功率“双控”制度,推进船型、作业渔具标准化建设。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及城市水系、内陆大型平原水库和水源地“放鱼养水”工程,保障水域生物多样性和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清洁。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选划和建设,保护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开展“护渔”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电鱼、炸鱼、毒鱼、使用禁用网具等破坏资源行为,保护渔业生物资源,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