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成功突破海水淡化“卡脖子”技术,多项成果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来源:智汇海洋   发布时间:2025-09-08 18:37:29 

9月5日,在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正对一批新生产的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最后调试。“这套装置采用反渗透膜技术,有效分离层厚度不足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却能够有效阻隔海水中的盐分,脱盐率高达99.8%,产出的淡水完全可满足人体饮用需求。”该研究中心市场部部长刘慧敏手持一片反渗透膜,向记者介绍技术原理。

“向海洋要淡水”,是沿海城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破解水资源瓶颈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威海成功突破国产化中小型海水淡化装置中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三大“卡脖子”技术,多项成果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相关设备已广泛应用到远洋渔船、近海岛屿和各类海水淡化工程中。

据介绍,目前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反渗透膜表面分布着纳米级的空隙,这些空隙的尺寸经过精准控制——仅比水分子稍大,却能牢牢拦住溶解在水中的盐离子。当海水在高压作用下流经膜表面时,水分子通过空隙进入膜的另一侧,而盐分、杂质则被截留排出,最终实现“海水变淡水”的神奇转变。

同时,威海研发的海水淡化装置还兼具“小巧灵活”的优势。“我们的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占地省、操作便捷,哪怕是在渔船狭窄的船舱、甲板角落,或是船员舱过道等空间,都能轻松安装和维护。”刘慧敏指着一台小型装置说,这类设备仅相当于小区净水机大小,重量仅200公斤,极大降低了应用场景的限制。

凭借技术硬实力,研究中心的海水淡化装置已成为远洋渔业的“淡水保障官”。目前,威海本地50余条远洋渔船均已安装该装置,同时还赢得青岛、烟台以及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全国多地船舶公司的青睐。

不仅服务远洋,威海海水淡化技术还深入海上平台、近海岛屿与大型海水淡化工程中。在石油钻井平台、三沙永兴岛、烟台小钦岛等地,都能看到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成果,为当地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注入“海洋甘泉”。

目前,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已开启海水淡化从“保量”到“提质”的升级之路,将研究方向转向“分质供水”技术。“在远洋渔船的实际应用中,不同场景对水质的需求差异很大。分质供水技术就是通过差异化后处理,精准匹配用水需求。”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冲解释道,比如在做饭和直饮水方面,会通过技术添加适量矿物质,提升饮用口感,而在设备冷却用水方面,对电导率要求更高,则会采用多级反渗透技术,进一步降低产水电导率,减少对设备冷却系统的损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作为海水淡化领域的探索者,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正加速打造全国领先的海水淡化装备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测试评价示范基地。我市将进一步扩大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重点推进中水回用、节能节水零排放等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市政、海岛等场景的落地,以技术创新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更多沿海地区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解决方案。

 ■记者手记

 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提起海水淡化,不少人会想到“大工程、高投入”,但走进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满眼都是贴合市场需求的“定制化”渔船装备,重量仅200公斤,尺寸堪比小区净水机,能轻松嵌入船舱角落。

不止渔船装备,该研究中心研发的岛用淡化装置、便携式淡化机、透平式与柱塞式能量回收装置,甚至小巧的户外净水瓶,每一款都瞄准特定场景需求。除了造出淡水,更追求“用好水”,开启海水淡化从“保量”到“提质”的升级之路,将研究方向转向“分质供水”技术——让饮用水口感更佳,让设备更安全耐用,尽显技术背后的人文温度。

威海海水淡化技术的进阶之路,正是一场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的“应答赛”,也为产业创新发展写下了“以需为导”的生动注脚。

信息来源:威海信息网 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