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发布《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等成果文件
9月8日上午,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在青岛开幕。论坛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共同主办,主题为“从蔚蓝到未来——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共建美丽丰盈的海洋”,旨在拓展多边海洋合作,共建蓝色伙伴关系,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包括“1+1+4+5”活动体系,即:开幕式暨主论坛、海洋城市市长对话会、四个平行论坛、五项特色活动。
在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上,将宣布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成立,发布《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倡议书》等成果文件。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在青岛举办的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发布的《2025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为129.7,比上年增长2.9%,海洋发展稳中提质,海洋强国建设扎实推进。
具体来看,一是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生保障能力持续提高。2024年经济民生指数为133.0,比上年增长3.1%。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9%,海洋经济稳中向好。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比上年增加0.5千克,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改善。
二是科技创新效能不断提升。2024年科技创新指数为135.2,比上年增长2.6%。2024年,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支撑有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海洋领域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国产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在西太平洋完成4000米级海试。
三是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2024年生态环境指数为126.6,比上年增长2.4%。2024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为83.7%,海水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十四五”以来,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超400千米、滨海湿地超3.1万公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有序推进。
四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2024年资源利用指数为128.2,比上年增长2.8%。经核实,2024年,新增用海面积比上年增长15.6%,有效保障油气、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用海需求,海洋空间资源要素保障持续加强。海上风电发电量比上年增长近30%,海洋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海水淡化日产能力比上年增长13.2%,海水资源利用规模持续增加。
五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2024年开放水平指数为128.7,比上年增长3.0%。2024年,海运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9%,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比上年增长6.3%,沿海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总额的80%左右,国际贸易投资稳健发展。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6.9%,国际航运货物量稳中有升。
六是海洋领域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高。2024年综合管理指数为121.6,比上年增长3.3%。2024年,我国发布海洋灾害预警315期,开源发布妈祖系列自主海洋环流和海浪数值模式,海洋预警预报水平不断提升。制定的现行有效涉海标准比上年增长14.8%,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主办国家级涉海国际会议和培训人次比上年增长23.0%,海洋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是对一定时期我国海洋领域经济民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开放水平、综合管理六个方面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估,指数以2015年为基期,基期指数值为100。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联合多部门共同发布《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全面展示了粤港澳三地携手保护大湾区海洋生态的阶段性成果。
《报告》显示,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中华白海豚和海龟等海洋珍稀生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紧扣国家对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定位,加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协同发力,持续开展海洋生态基础调查与研究、完善管理政策与体系,推进实施修复工程项目,努力开创大湾区海洋生态治理新格局。
《报告》显示,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跨境合作等举措,大湾区初步构建起覆盖三地的海洋生态协同保护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互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信息来源:大众新闻 记者 李子路 于新悦;澎湃新闻 记者 刁凡超;央视新闻客户端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王凯博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