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山东——引育并举,海洋人才加速聚集

来源:山东海洋   发布时间:2025-09-04 20:08:06 


今年8月,我国首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完成了2025年技术升级后的首个科考航次。此次技术升级历时一年多,从电池、推进器、观测系统到应急液压系统等都进行了全面升级。“升级完之后,‘蛟龙’号‘游’得更远了,‘看’得更清楚了,下海频次也升级到了一天两潜,2025年下潜潜次有望突破100次。”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说。

主持这次升级的正是丁忠军,他被评为2024年青岛市现代海洋杰出英才。现代海洋英才评选,青岛已连续开展了三届。2022年,《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暂行)》出台,这是青岛出台的第一部精准激励海洋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

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计划,每年遴选在海洋领域的高端人才,给予最高30万元资金支持。不仅如此,青岛市还积极为来青岛创业的海洋人才找资金、找场地、找市场、找合作伙伴、找政策服务,解决海洋人才创业的后顾之忧。截至2024年底,青岛市涉海“两院”院士有22人,海洋人才总量达到37.65万人。

向海图强,人才为要。在青岛之外,山东其他沿海各市也不断推出各类人才政策,加速集聚海洋人才。

去年8月,“芝罘区海洋工程设计创新与合作港”正式揭牌,这是烟台市成立的首家海洋工程产业人才创新港,旨在集聚优质人才智力资源,为烟台全市海洋工程领域企业提供精准产业咨询及人才服务。

威海市今年提出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加强引育海洋高端人才,定期发布海洋高端人才需求信息,组织开展蓝色人才专项申报工作。精准育才,发挥职教院校主力作用,推进产教融合协同,精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所在。山东聚焦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海洋人才成为破题关键。

在人才培育上,山东实施了“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让海洋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在政策支持上,山东出台了《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实施产业创新人才“引聚计划”等五大重点举措,海洋人才引育步伐加快。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蓝色人才专项”,累计引进培育涉海高层次人才224名。住鲁海洋界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海洋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0名,数量居全国首位。

作为海洋大省的山东,对海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成立了由11名院士、14名海洋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部省共建中国海洋国际人才港,成立海洋高等教育共同体、现代海洋产才融合发展创新联盟,设立了山东首只总规模30亿元的海洋人才发展基金,中国海洋人才网上线运营。指导设立“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激发海洋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当下,山东正通过着力打造海洋人才集聚高地,推动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向2万亿元迈进。


来源:大众日报(2025年9月4日 第6版 记者 修从涛 王瑛琪)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