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之城、海洋科技之城、海洋产业之城……如此多的桂冠,集中在这里。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近日,记者来到青岛,探寻这座濒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海之思
—从大陆意识到海洋意识的觉醒
从青岛市区出发,往胶南方向行驶,约一个多小时后,车抵琅琊镇。
镇东南,琅琊山临海而立,因形如台状,又名琅琊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三度东巡琅琊,筑台观海,刻石立碑,大书功业,并在此遣徐福东渡求仙。
秋风(微博)透凉,波涛轻卷。三面环海的琅琊台山顶上,一组雕像仿佛把我们拉回到2000多年前。始皇帝嬴政面朝大海,遥指远洋,左右群臣垂手而立,一代帝王之雄风毕现。
西北黄土地上起家的嬴政,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终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建罕世之功后,他来到东边大海,以为到了天之涯,于是祭天,上表功绩,祈求庇佑。
不远处,有一斋堂岛,据称当年秦始皇琅琊台祭天之前,在此沐浴更衣。始皇东巡,被载入瑯琊当地史册。至今,这段典故还是当地旅游开发的一大招牌。
而关于琅琊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更早。“春秋时,这里曾起宫殿、建兵营、修军港。战国时,琅琊港位列全国五大港口之一,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是齐国东部经济重镇。”琅琊台风景区文史专家肖常会对这段历史颇为熟稔。他右手指向前方海岸,从南至北划了一条弧线,覆盖约20余平方公里海湾,古港大约就在这个范围。
在肖常会的描述下,记者眼前浮现出一幅古港盛世图:素善航海的越人、齐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港口商贾云集,帆樯林立,舳舻相接,绵延数里,气势磅礴。可惜,因为战火不断,琅琊港日渐衰败,最终在西汉时一场大地震中彻底湮灭。
“琅琊港的衰败是必然,在始皇帝东巡时就已注定。”青岛市社科院原研究员张树枫说,植根于黄土高原农耕文明的秦国,横扫六国,秦的政治制度与生活方式也推向全国,重农抑商的大陆意识自此成为历朝立国之本,一句“土生土长”,对此做了淋漓尽致地诠释。海洋商贸文化沦为边缘,最极端时,统治者干脆封海了之,谕令“片板不能下海”。
穿梭不同时空,记者思绪纷飞:假如,不是秦国,而是工商兴旺、海洋商业已有萌芽的齐国实现大一统,那么海洋意识是否有机会步入主流,中国是否会更早成为海洋强国?
历史当然没有假设,背海而衰的多舛命运,令人扼腕痛惜。所幸的是,历史掀开新篇章,建设海洋强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民族的共同意志。
向海而兴的梦想蓝图正变为现实。沉寂了2000多年的琅琊古港,焕发出新活力。在琅琊台港湾南端,约莫14公里外,现代化深水大港—董家口港正在崛起。记者登高远眺,只见董家口港区形同踏海而行的“金麒麟”,三面环海,拥有自然海岸线29公里,常年不冻不淤,是目前国内稀缺的深水良港,港口全部建成后总吞吐能力将达3.7亿吨。
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突破了青岛市港口百年胶州湾内发展的历史。青岛市决策者雄心不已:以董家口港为依托,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要实现“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个青岛经济总量、再造一个青岛新主城”的宏伟目标……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