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赤潮来袭造成部分海洋生物死亡

来源: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5-05-20 16:28:08 

中国海洋报讯 据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消息,近日海南洋浦、儋州、昌江部分近海海域出现不同程度的鱼虾、贝类、星虫(俗称“沙虫”)等海洋生物死亡现象,死亡个体较小。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现场取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近期,该海域内球形棕囊藻增生引发的赤潮,是造成这次海洋生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截至目前,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已先后开展两次现场调查,专家表示,2月10日晚开始的降温过程有望使此次赤潮消散。

据群众反映,自2月3日起,海南海头港北港灯标往洋浦海域方向开始出现零星的鱼仔死亡现象,2月8日开始出现了贝类和沙虫等海洋生物死亡。据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主任周涛介绍,该中心根据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统一部署要求,于2月9日中午派出两个调查小组,奔赴现场开展现场取样调查。2月10日早上现场取样调查结束后,立即开展数据分析工作,形成分析报告。2月12日,该中心再次派出调查小组赴现场调查监测,调查研究赤潮发展趋势。

现场监测发现,在洋浦港近岸海域有呈条状分布的藻类聚集带,水色呈棕红色,无腥臭气味,礁石滩上有少量死鱼。海头港近岸海域,水色较为混浊,略有腥味,有零星的死亡贝类和沙虫。

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第一次现场调查的结果显示,监测海域中的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球形棕囊藻,密度超过了球形棕囊藻密度基准值,最大超出10倍,监测海域水质变差,局部为四类,洋浦至海头一带海域因球形棕囊藻异常繁殖引发了局部赤潮。

据悉,球形棕囊藻是我国南部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可导致近海鱼虾等海洋生物缺氧死亡,每年春季是海南西部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多发期。

周涛分析,今年春节期间气温持续偏高,引发了本次局部海域的赤潮现象。根据现场观测和监测分析结果,目前赤潮规模不大,但需要加强监控。此外,随着2月10日晚开始的降温过程,赤潮或存在消散的可能。

另悉,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已组织工作人员对打捞上来的数百斤死亡鱼类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同时建议当地渔民在捕鱼作业中注意避开赤潮区域,海水养殖户增加水体打氧................

详细报道:http://news.mlr.gov.cn/xwdt/hyxw/201402/t20140221_1304403.htm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