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建设立体交通网 打造中韩经济合作示范区
打造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交通篇
威海与韩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连通威韩,威海敢尝敢试。中韩建交前两年,开辟了全国第一条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架起了中韩交流合作的“金桥”。2005年3月27日,威海第一条国际航线——威海至首尔的航线正式开通。
融合威韩,威海先行先试。2010年拿到第一张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通行证”,开创了我国跨海国际汽车货物运输的先河。目前,威海港、石岛港和龙眼港都开通了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业务,是全省开通口岸最多的城市。
……
放眼今日威海,客、货班轮每天来往于威海港与仁川港、平泽港和群山港之间;空中飞行时间仅40多分钟的威韩空中航班每天起降……飞架威韩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编织出威韩两地互动若邻、共赢发展的梦想,推动威韩两地深入融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金桥轮开辟威韩“黄金水路”
■融合故事
10月24日上午9点10分许,从韩国仁川驶来的“新金桥Ⅱ”,缓缓停靠在威海新港码头。不到20分钟,来自仁川的旅客姜仙子从国际旅客通道走出,换乘出租车向威海市区驶去。
“我现在差不多是威海人了,在这里有家,还有一家店铺,专门经营韩国高档五金产品。”姜仙子用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
姜仙子说,她在威海的创业梦,源于金桥轮。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姜仙子跟随朋友来威海洽谈生意,看到了商机。
“当时我就看到满威海都是韩国店,很多人都说韩语,一下子觉得这里是创业的天堂。”姜仙子说,经过考察,2000年,她就带着家人来到威海,开始做五金生意。2002年,她在威海购买了住房,一家人开始在威海生活。
姜仙子说,10多年来,她往返于威海与仁川之间,如同访邻居、走亲戚,两地的生活相近、人文相融,让她感觉特别舒适惬意。
1990年9月16日,自仁川出发的金桥轮抵达威海,这艘客货滚装班轮仿佛穿越了时空,率先在中韩两国间搭起民间贸易的海上通道。自此,如同姜仙子一样,数以万计的中韩旅客通过这条“黄金水路”,如邻居般互动交融。
金桥轮的开通无疑是威海开放型经济的里程碑。乘着这艘改革开放的巨轮,一股股“韩流”刮到威海,韩资企业接踵而至,不少韩国人纷纷来威海生活。
资料显示,金桥轮通航前,威海只有3家中韩合资企业,目前韩资企业已达870多家,实际到账外资存量为15.9亿美元,占全市外资总额的37.4%。由于这些企业大多从事来料加工,对船期要求严格,金桥轮以其最短的航线和运输及时的优势,成为这些合资企业货物运输的最佳选择。
威东航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国防说,20年多来,金桥轮的旅客结构和货物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旅客已经从最初的探亲游为主发展到了观光休闲游为主,货物结构从最初的加工物料发展到服装、电子、食品、鲜货等。
据单国防介绍,虽然不少城市相继开通了对韩航线,但金桥轮魅力依然不减。比如,寿光的蔬菜运到威海,再到韩国,24小时内就能完成,这是很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单国防表示,按照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要求,金桥轮将紧跟威韩深度合作大势,细研市场,增强运力,在新一轮对韩开放中担当重任。
■亮点点击
如今,金桥轮开辟的这条“黄金水路”已经通行23载。23年间,从金桥、新金桥、新金桥Ⅱ……穿梭在威韩之间的这条黄金航线,见证了两地交流合作的丰硕成果,彰显着两地深入融合的潮流趋势。
统计显示,金桥轮运送旅客已达400多万人次,运输货物180多万标箱。经营航线的中韩威东航运有限公司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固定资产由最初的150万美元发展到现在的9000万美元。
中韩陆海联运架起海上“高速路”
■融合故事
10月22日,记者走进威海港货运码头,“威海中韩陆海联运口岸”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港区内设立了检验检疫区、集装箱堆放区、牵引车停放区、待查停车区及大客停车区,现场忙碌而有序。这是中国建起的第一座陆海联运口岸通道。
“中韩陆海联运的实施正好迎合了出口鲜活货物企业的‘胃口’!”当天上午,前来提货的威海聚海贸易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活鱼出口韩国时间较长,以前他们只能使用设有增氧设备的活鱼集装箱,而采用甩挂运输后,减少了装卸次数,并可以在船上实现不间断充氧和控制温度,鲜鱼成活率比传统海运集装箱可提高10%。
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是2006年中日韩三国交通部长级会议确定的十二项重点行动计划合作项目之一。经过多次协商会谈,2010年12月21日在威海港正式开通。根据协定,第一阶段,中韩双方将允许被牵引挂车相互驶入,挂车到达对方港口后,由对方的车头牵引直接将货物送达目的地;进入协定第二阶段后,将逐步允许包括车头在内的货车相互驶入。
“同传统海运集装箱运输方式相比,陆海联运可有效缩短货物在途运输及滞港时间,减少损耗,节省多次装卸所产生的费用,大大提升物流的便利程度。可以说,这一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中韩两国之间又增添了一条陆海多式联运、汽车‘门到门’服务的新型物流通道。”威海聚海贸易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在威海对韩出口货物中,蔬菜和水产品占较大比例,对运输时效性的要求很高。而陆海联运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运送蔬菜、活鱼等鲜活农产品,以及玻璃、电子、精密仪器等防震要求较高的工业品,这恰恰满足了不少企业货物运输的特殊需求。
■亮点点击
“威海不仅是最先开通中韩陆海联运项目的城市,同时是拥有最多中韩陆海联运通道的城市。这是别的城市不能比拟的优势,这对打造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乃至建设中韩自贸区先导区具有重要意义。”市交通局工作人员表示。
2010年12月31日,威海港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口岸,开通了中韩陆海汽车货物运输业务。2011年11月30日,龙眼港、石岛港同时开通了中韩陆海汽车货物运输业务。中韩陆海联运通道开通后,目前已基本实现每周一班的常态化运行。
目前,全省获得中韩陆海联运国际道路运输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0家,其中我市有5家。作为我市首批获得国际道路运输许可证的威东航运有限公司,他们已购置了多辆专用于陆海联运的甩挂运输减震挂车,并将根据市场货运需求分阶段逐步增加用于陆海联运的特种货车的购置。运输货物主要锁定在蔬菜、鲜活水产品和高档电子仪器。
为简化办理手续,加快通关速度,我市的三大港口建设了办公场地、设施和设备,设计建造了边防、海关、检验检疫一站式联管通道,同时在码头监管区域外设立了待办停车区、电子地磅、汽车修理厂、加油站等多功能服务。
据市交通局统计,截至去年底,中韩陆海联运共完成进出境挂车374辆次,运输货物1062吨,贸易额约937万美元。
落地签证让威韩往来更便利
■融合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通过落地签证来威海,没想到只需短短三五分钟就能办好,真是太方便了!”10月23日下午,在威海国际机场,韩国三星重工业株式会社副部长尹钟夏从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分局签证科负责人孙庆春手里接过签证时感慨地说。
能够迅速为尹钟夏办理好落地签业务,既得益于我市拥有众多开放口岸,也离不开我市为韩国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投资客商提供出入境管理服务便利、营造优良营商环境的热忱服务。
“只要我市企业将邀请韩国客商的邀请函传真到我们这里,我们对其预申请进行审核后,就能前往口岸为其办理落地签业务。”孙庆春说,他们在审核通过预申请后就能在韩国客商来时前往口岸,通过面见申请人、受理、核查、确认、审批、制证后为其发证。自我市口岸开放以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已为28万人次外籍专业技术人才和投资客商办理了落地签业务,其中为韩国人办理的业务占业务总量的95%左右。
落地签业务的扎实开展,进一步地拉近了威海与韩国的距离,使众多在威投资的韩资企业从中受益。三星重工业(荣成)有限公司通过申请办理落地签证,使韩国总部的技术专员享受快速办理签证,到威海处理紧急事务,尹钟夏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我们此次邀请尹部长来,是请他帮助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落地签使我们直接从中受益。”韩国三星重工业(荣成)有限公司人事科科长郑晓哲说,他们在技术上遇到了“瓶颈”,急需韩国总部的技术官员前来支援,如果到中国驻韩使领馆办理签证需要三五天时间,而通过办理落地签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问题,如此便利通关条件,韩国人从首尔到威海就像是从首尔到釜山一样便利。
“今年,我们韩国总部有10余名技术专员通过落地签快速赶到威海处理技术难题,这一政策为我们公司在威海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郑晓哲说,他在中国许多城市工作和生活过,威海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实行的电子审批和上门服务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他愿意向更多的韩国朋友介绍威海,并邀请他们来威海,在同城共融中共谋发展。
■亮点点击
威海与韩国的频繁往来,离不开便利的进出关开放口岸支持。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一类开放口岸4个,一类口岸作业区2个,临时开放港口码头7个,口岸开放数量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口岸开放的辐射作用,黄金航线的纽带作用,为威海与韩国间的人文、货物交流提供了便利。目前,全市口岸共有海运国际航线33条,包括国际客货班轮海运航线6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5条,每周航班密度达到53班;共有到韩国的国际空中航线3条,每周航班密度为26班。与此同时,全市海港口岸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通达世界各地,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上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共有码头泊位6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5个,年设计通过能力2621万吨,初步形成了通用码头、客运码头、旅游码头、集装箱码头、石化煤炭码头相互配套,各种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港口体系……
查看全文:http://www.qdlsjj.com/news/view.php?id=9197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