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巡礼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0 16:46:35 

记者 马云
风暴潮、海冰、赤潮……近20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和海岸带开发利用及沿海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0年8月,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主要为海洋预报和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如果不是挂着实验室的牌子,记者以为走进的只是一间普通的办公室,没有试管、显微镜和各式仪器,有的只是书籍、资料和坐在计算机前的工作人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凌铁军告诉记者,实验室通过对海洋灾害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预警报关键技术、应急管理及决策支持的研究,来促进业务单位实现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大量现场观测数据的基础上,代码和程序是我们实现科研想法的主要工具之一。”凌铁军说,他们主要的工作是通过编写代码,建立或改进预报模型,研究海洋灾害发生演变机制,提高预报警报能力。凌铁军边说边在电脑上简单地输入了几个字母,原本写满程序代码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数字。正当记者疑惑时,凌铁军又在键盘上敲了几下,两张关于海表面温度的二维曲线图跃上屏幕。“我们将一些原始观测数据放入编写好的系统程序,只需简单操作,就能使离散的原始观测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得连续,易于演示,便于分析,为预报员提供更加直观的参考资料。”
凌铁军打开他制作的“台风三维动态模型”,屏幕上带着箭头逆时针旋转移动的台风正从西北太平洋向中国逼近。在“海浪预警三维动态模型”中,记者看见台风导致的巨浪从右向左逐渐变强,海浪橙色预警也随之变成红色预警。凌铁军说:“一维、二维和三维可视化模型,能直观地看出海洋灾害的严重程度和未来发展情况,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那么代码编写工作是怎样进行的呢?在另一间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响博士正在进行台风初始化代码编写工作。他的面前,放着打印好的代码,上面还有用笔修改过的痕迹。李响说,目前代码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在是对照纸质代码做进一步修改,接下来要做个例测试工作,也就是用过去台风案例的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据李响介绍,他负责研制的这套模型计划在明年开始业务化试运行。
在李响的办公室对面是实验室的“博士后办公室”。学术秘书刘娜博士介绍说,这是实验室在2010年12月成立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目前有4名博士后进站学习。除了“博士后办公室”,还有“客座办公室”,为了加强与国际、国内同行合作与交流,实验室聘请美国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谢立安教授、美国缅因大学柴扉教授、丹麦气象局海洋与海冰中心佘军教授、加拿大Bedford海洋研究所鹿有余教授等海洋灾害领域的多位优秀专家、留学人员作为实验室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进行短期工作和学术交流。此外,实验室每年还设立“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用于资助有志于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的年轻海洋工作者。
实验室科研工作充分发挥与业务工作同步推进的优势,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海洋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项目。目前,在多个项目共同支撑下建立的全球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是我国首个涵盖全球大洋到中国海的综合业务化海洋学预报系统,将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开发深远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实验室还开展了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系统研发工作,建立了完整的大气—海浪—海流耦合模式系统,并将该耦合模式系统应用于西北太平洋台风过程中海洋和大气动力过程研究。
作为刚成立3年的“年轻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辉研究员认为,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将实验室建成我国海洋灾害预报技术开放研究的重要基地,不仅能完善我国风暴潮、海浪、海冰、灾害性海洋生态过程等海洋灾害理论体系、海洋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体系、海洋灾害预警报技术体系,还能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灾害应急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提供依据……查看全文:http://epaper.oceanol.com/shtml/zghyb/20131031/65814.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