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青岛发展战略 实现蓝色的跨越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6:55:48 

2月14日,青岛市十一次党代会确定了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对这个目标,青岛给自己的时间是5年。

胶州湾的东岸做优做美、北岸做高做新、西岸做大做强,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核心区。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这样解释:“率先科学发展”,就是率先肩负起中央、省委赋予青岛的历史责任,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全国全省的科学发展多作贡献;“实现蓝色跨越”,就是牢牢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机遇,勇担实施国家战略的重任,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就是真正把亲民为民、富民强市的执政理念落到实处,让城乡居民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让“蓝色跨越”成为推动青岛市率先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青岛市代市长张新起指出,走“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

在胶州湾这片沸腾的热土上,青岛再一次升起希望!

“蓝谷战略”展现青岛世界眼光

记者走进胶州湾畔腹地采访,亲身感受着青岛这个山东“龙头”跃动的生机与活力。

近3年来,全市经济总量先后迈上了4000亿、5000亿和6000亿元三个台阶,2011年达到了661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继突破了300亿、400亿元、500亿元,去年达到了5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了1.1万美元……

青岛靠什么?

因海而生、凭海而兴的青岛,在于实现蓝色跨越!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工委书记王广正说,这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积极探索。

在中国版图上,青岛辖域1万多平方公里,建成区只有400平方公里,城市污染和拥堵、住房紧张等城市病已经出现,如何把空间利用好是青岛未来的重要任务。

向东,向西、向北,东部蓝色硅谷,北部科技人文城,西海岸经济新区组成“品”字型“三城”联动,在胶州湾畔串起了一条靓丽的金色项链。

两年多来,青岛确立了“海陆统筹联动、科技创新支撑、高端产业带动、保护开发并重、开放合作共建”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建设“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的目标。2011年编制了“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和“青岛蓝色硅谷”规划,今年1月上旬,青岛市委原则通过了两大规划,形成青岛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王广正说,借鉴美国、印度硅谷的经验,坚持科技立谷、创新强谷、体制活谷、开放兴谷、生态建谷原则,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一园一区一带”蓝色硅谷:“一区”是指即墨东部鳌山卫蓝色硅谷的核心区域,集中海洋科研机构,集中海洋科研人才,集中海洋科研成果。“一园”是胶州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接海洋研发成果的产业化转移,形成海洋高科技产业聚集地。“一带”是从即墨东部鳌山卫核心区向南,到崂山科技城,重点部署海洋科技的孵化,形成一条科技长廊。

好风凭借力。打造世界的蓝色硅谷,青岛具备了显著优势和条件。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韩守信说,青岛作为全球30个“世界最美海湾”城市之一,拥有媲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海洋资源丰富,有730多公里的海岸线,40多个海湾,60多个岛屿,海域面积1.2万多平方公里;青岛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

实施蓝色跨越战略堪称大思路,为青岛未来发展定下了蓝色基调。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盖健说,蓝色硅谷,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性海洋研究、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

“海洋科技”点燃蓝色跨越引擎

即墨鳌山湾,蓝潮涌动。记者走进这里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盖健告诉记者,这个计划总投资9.4亿元的国内海洋领域唯一国家实验室,是国家级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创新平台,更是青岛“蓝色硅谷”建设的重要支点。

实现蓝色跨越,科技要先行!盖健说,作为“科技大合唱”领唱者,青岛市科技局迅速把加快科技创新的兴奋点转移到“蓝色硅谷”建设上来,举全市之力推动青岛蓝色跨越。

一块纱布,和普通的纱布看上去没有什么区别,把它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不到两秒钟的时间,这块纱布就变成了胶状。这是记者在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采访时看到的情景。这种新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手术止血,植入体内后,与人体细胞融合,不用取出。它的主要成分是从海洋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这项利用海洋生物材料,提取转化成功能材料的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

海洋生物材料、海藻纤维等尖端技术的攻克,成为拉动青岛海洋经济的强劲动力。科技,对青岛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告诉记者,海洋科技只有转化为海洋生产力,才能促进蓝色经济发展。围绕蓝色硅谷、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青岛着力突破海洋生物、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与环保和海洋仪器仪表及海洋装备四个科技创新领域关键技术。

科技创新让更多海洋资源被开发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说,自主研发的海洋寡糖项目,成功攻克从海洋生物中降解寡糖这一世界性难题,其提取的寡糖可以应用到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

目前,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的建设,青岛海洋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工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中心等28家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青岛英才计划”和“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举措,提高了青岛市科教人才撑蓝色跨越的能力。

“蓝色产业”彰显青岛本土优势

投资3.2亿元,培育推广优质种苗300亿单位,培训青岛沿海渔民3000多人,辐射带动即墨市育苗企业发展到108家,苗种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

这个青岛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水养殖技术中试基地。盖健说,从青岛兴起的“五次浪潮”使我国的水产品总量超过五千万吨,稳居世界第一。

青岛市海洋科技产业,就像一艘正在起航的大船,集全市社会各界“合力”,共同摇桨,将它推向“深蓝”,使其昂然前行,实现了由海洋科研城向海洋科技产业城的跨越。

青岛市科技局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蓝色硅谷”提供科技支撑。姜波说,在承接国家战略任务中,青岛既做好海洋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又做蓝色产业发展的常跑者。2011年,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660亿元,415家规模以上海洋和涉海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0多亿元。中船725所海洋环境试验及产业化基地、中船702所深海装备试验检测基地项目等20多个海洋装备项目正在推进。

从传统的粗放式耕海牧渔,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蓝色经济,青岛正实现着质的飞跃。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栾新说,在青岛,以科技进步带动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迅速发展……
查看全文:http://news.bandao.cn/news_html/201202/20120229/news_20120229_1823711.shtml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