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开胶莱运河的地理学分析

来源:于冬梅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2:59 

重开胶莱运河的地理学分析

于冬梅[1] 董罗海2 张力果1

(1. 青岛大学 青岛市 2660712..中科院海洋所 青岛市266071

摘要:一个区域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协调为基础的,并使生态环境逐渐步入良性循环。一个物种的引入、消失,自然要素和现象的变化,人文景观的建设,都将使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有关专家提出的重开胶莱运河的构想是以渤海莱州湾及黄海胶州湾水体交换条件差、生态灾难突出为背景,通过开凿人工海河,连通胶莱两湾,以达到加快胶莱两湾水体循环、改善胶莱两湾生态环境的目的,并兼有航运、旅游、生态、城市及经济开发之利,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的设想,是否可以变成现实有必要开展相应的分析、研究和论证。一项工程从提出、设计、规划到实施,都需要进行前期科学有效的论证,以达到科学合理、经济实用、长期持续有效的结果。本文主要对重开胶莱运河的地理学意义进行科学分析论证。

关键词:胶莱人工海河 胶莱运河 胶州湾 莱州湾

重开胶莱运河的构想一经提出,就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纷纷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这一工程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胶莱河的地理分布及其与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决定了胶莱运河的地理作用和价值,重开胶莱运河,将改变胶莱河其原有的功能,引起各种相关地理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重开胶莱运河工程不容忽视的。

1胶莱河的地理概况

胶莱河位于胶东半岛泰沂山脉与昆俞山脉之间。地处东经119°30′120°06′,北纬36°12′37°06′。干流全长130公里,总流域面积5478.6平方公里。其中北胶莱河长约100公里,流域面积3978.6平方公里;南胶莱河长约30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流经昌邑、掖县、高密、诸城以及青岛市的平度、胶州、胶南等市县。流域形状呈长方形,南北方向长,大致北西南东向流向,犹如长方形对角线。流域中线长约120公里,流域最大宽度64公里,最小宽度8公里。现存的古胶莱运河在平度姚家岭处完全淤塞。

流域内温度在34.9℃-24℃之间,平均12.9℃,属季风大陆性气候,全年无霜期约200天。年降雨多集中在69月,最热月份7月,最冷月份1月。汛期与枯水期降水变化很大,流域内平均降水量730mm,其中降水的70%集中在汛期,而蒸发量平均达1187毫米,蒸发量较大。

在整个胶莱河流域中,汇入胶莱河干流的羽状支流较多,支流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泽河、淄阳河、白里河、昌平河、白沙河、三苗家、龙王河、现河、胶河、墨水河。胶莱河干流是一条没有源头的、南北两端通海、人工沟通的河道,以平度市姚家分水岭为界,向北流入渤海莱州湾称北胶莱河,向南流入黄海胶州湾称南胶莱河。胶莱河因胶州湾、莱州湾首字而得名,历史上因江南的粮米经由此漕运到京师,当地亦将其称为运粮河。

2历史上胶莱运河的兴衰

历史上的胶莱运河,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海河。元朝、明朝两起和两废,元朝(公元1282年)为南粮北调,修筑贯通山东半岛、连接莱州湾和胶洲湾的胶莱运河工程。130公里长的运河,为元朝、明朝相继开凿的我国唯一海洋运河,加上又与马濠运河相衔接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海洋运河。虽与世界上最有名的沟通海洋的国际运河,如巴拿马、苏伊士、基尔等运河相比知名度不高,但胶莱、马濠运河的开凿使用,对整个元、明两个朝代遭运业的作用是显著的。它既可缩短航程与航行时间,提高船舶的周转期,又可避开海上险礁的灾难,减少路耗损失,保证了运输安全。同时,又促进了沿河地区的港口与海运业的发展,促进了两岸经济贸易的繁荣。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衡量,胶莱运河不但发挥了漕运功能,甚至影响建都京师的政权存亡,其社会影响极其重大。

胶莱运河凿成于元统一中国后的1282年,并设胶莱海道运粮万户府为其管理机构。胶莱运河运行十年后由于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开辟了外海航线即黑水洋航线,还由于胶莱河中间分水岭处基岩埋深浅,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无法解决,故而形成河床两头低中间高的形态,无障通航困难,致使航期较长,同时,胶莱两湾水交换不畅,泥沙运动以沉积为主,这种海----海模式,便形成了壅塞梗阻。明中叶,海运漕粮仍占很大比例,遂重新疏浚胶莱河其后再度湮灭,除了泥沙淤积原因之外,还有当时的海禁政策影响,因此它的交通优势地位便慢慢消失了。

建国后重开胶莱运河的设想始于1952年,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王观澜给中央的建议报告中指出,胶莱运河如开通,不但经济上有很大利益,在国防上亦有极大好处。1952925毛泽东主席批示:“这条河如果能修通并能走大船,那是好的,但不知头五年有此财力否?”。近年由王诗成研究员基于莱州湾和胶州湾的生态环境改善的考虑提出重开胶莱运河的设想,一经提出,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强烈反响,也得到媒体的关注。重开胶莱运河旨在改善胶、莱两湾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开发。而重开运河工程浩大,涉及政治经济和现代社会各领域,对沿河流域影响甚大,影响遍及山东乃至全国,因此有必要在学术上进行讨论和研究,充分汲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及沿河流域的反映,反复论证达成共识。胶莱古运河的历史命运能否延续,能否重现历史辉煌,还有待各学科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

3重开胶莱运河的地理分析

专家构想中重开的胶莱运河长约130公里,水深610,同时具备两项主要功能,一是生态治理,二是经济开发。重开胶莱运河以生态环保为主要目的,兼顾航运、旅游等。由于胶莱运河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半岛地区,预期将给山东经济施以较大的影响,其影响力将覆盖到整个黄海和渤海地区,胶东半岛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经济格局、社会环境也将发生重大改变,有必要对重开胶莱运河的地理意义进行分析

3.1胶莱运河的地理考察

在任何重大项目的论证过程中,总是从地理调查开始,各学科依据地理调查报告开展工作。在重开胶莱运河这一重大项目设想的前期预研究中,地理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而地理基础调查是进行地理分析的基础。地理基础调查包括自然环境调查和社会状况调查。对胶州湾和莱州湾及胶莱运河进行实地调查,主要调查沿胶莱河一定宽度范围内的植被、农田、村镇分布等土地利用状况,土壤性质及土壤盐渍化程度(尽可能收集古胶莱运河两岸历史上海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的资料),河流路径、走向,河流宽度、底质,不同季节的水域分布,沿河道路、桥梁分布及地理位置,河流稳定性,河口区积淤、泥沙分布、环境污染状况等,并将调查各要素和现象的结果绘制成专题地图,进行各专题要素动态分析,提供动态分析报告,为项目的立项、工程规划、政府决策和人工海河选线提供客观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如果条件允许,应当建立专门的胶莱运河地理信息系统(GIS)。

3.2重开胶莱运河的自然地理分析

由于胶莱河连接胶州湾和莱州湾,在胶东半岛瓶颈处修建人工海河,可形成半岛型人工海峡。在元代,它曾以运河的身份出现过。胶莱运河把莱州湾与胶州湾连接起来,也使区域的自然景观和地理定义发生变化。景观上人为地使胶东半岛变成胶东岛,完成了陆连岛向海岛的转化。与一般的海岛所不同的是,它将具有更多不同类型的陆连要素,同时它也具备了基本的行政区划边界条件,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受其影响也将引发相应的变化

3.2.1重开胶莱运河水文要素影响分析

从地形地貌上分析胶莱河流域内平原居多,胶莱河基本上属于平原型河流。东北接大泽山是流域中最高地区,西南接铁橛山。流域内以堆积地貌为主,侵蚀和冲积台地约占流域面积的75%,火山形成之地貌约占7%,丘陵面积为18%。丘陵区及侵蚀台地分布在各支流的上中游地带,冲积台地全在干流两岸。水流一般由两旁分水岭向干流集中,各支流大多正交于干流,形成羽状水系,河床高于海水面,北胶莱河水流入莱州湾,南胶莱河水流入胶州湾,流速缓慢,河水以浇灌两岸农田为主。

胶莱运河的重开也将导致海水重新贯穿整个内陆地区,必将改变河水的水质,并对地表淡水水系产生影响,地下水也将遭到不同程度的海、咸水入侵。如何保护流域内有限的淡水资源,并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海水直接或间接进入地表水和淡水水系,而大面积的防渗漏的防护措施阻碍了胶莱河水与其支流和地下水的自然交换,胶莱河流域的生态平衡、水体的自净作用、原来的水系都将被破坏。如果防渗措施不当或防渗措施遭受破坏,胶莱河支流水系和地下水将受到海水侵蚀的影响,并且一旦海水侵蚀其后果极其严重,治理十分困难。

胶莱运河的重开希望产生胶、莱两湾水体循环和交换,借助运河两端潮汐涨落相位形成一定时段内稳定单向流来加快胶、莱两湾海水交换,达到改善胶州湾、莱州湾海洋污染的状况。分析莱州湾和胶州湾潮汐涨落的变化,胶州湾属于正规半日潮,莱州湾属于不正规半日潮,周期大约12小时左右。由于引潮力周期变化,人工海河的海水并不总是向着一个固定方向运动,而是随着两湾的涨潮落潮产生不同程度的往复运动,这种运动有利于泥沙沉积。能否加快两湾水交换还有待考证,具体交换速度和周期通过水交换的数值模拟计算得出。

胶莱运河的重开对引黄济青干渠也将产生影响。胶东是山东省最缺水地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胶东供水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将一起构成胶东供水大动脉,从而实现长江水、黄河水与胶东本地水互为补充、调剂使用的格局。引黄济青是远距离、跨流域引黄河水的大型水利、市政供水工程,整个工程横跨胶东半岛,途经滨州、东营、潍坊、青岛4个市(地)和博兴、广饶、寿光、寒亭、昌邑、高密、平度、胶州、即墨、崂山10个县(市),跨越小清河、潍河、胶莱河、大沽河等30多条河流,干渠从打渔张引黄闸沉沙池出水口至崂山县白沙河净水厂,全长274.81公里。沿线大部分地区是咸水区,属于海陆交互地层,流沙多、渗漏大。引黄济青干渠横跨重建的胶莱运河,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干渠水质受到海水的影响。

3.2.2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