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开凿胶莱海河 构建环岛海洋经济区之资源基础

来源:高洪云   发布时间:2015-05-21 03:33:02 

开凿胶莱海河 构建环岛海洋经济区

之资源基础

高洪云

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 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员会

黄海、渤海的生态、资源、航运等功能对山东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开凿人工海河,贯通胶州湾、莱州湾,形成黄海、渤海大环流,从而增强两湾水交换能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开辟贯穿黄渤海的航运通道,促进沿人工海河区域经济发展,不失为大胆的战略构想。

贯通胶、莱两海湾,穿越山东半岛,形成黄、渤海大环流,将使胶东半岛成为“胶东岛”的地理格局。构建以青岛为中心,以黄海之滨的“烟威日”和渤海岸边的“潍东滨”为两翼的环“胶东岛”海洋经济圈发展体系,进一步推进“海上山东”建设,对山东乃至环渤海地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独特的地缘优势

1.1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热土

环岛区域地处“亚太经济圈”的西环带段,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集聚度较高、国内外贸易较活跃的一个重要区域。沿海地区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隔海相望,青岛、烟台、威海等港口与日本、朝鲜、韩国等国港口通航条件极好,并可经朝鲜海峡或对马海峡近距离通航俄罗斯。日照港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能源输出港口,是陇海线欧亚大陆桥东部桥头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韩国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但资源较少;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但又缺乏劳动力和资金。环岛区域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与其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临海经济,可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步伐。综上所述,作为环“胶东岛”区域,向东而言,它可以沟通日本、韩国、和朝鲜;向西,它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桥头堡;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北,它联结着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蒙古国;这一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是海内外客商的投资热点地区。

1.2沿黄经济协作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环岛经济区域成为沿黄河经济协作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也是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同时与辽东半岛相对构成首都北京的重要门户。由此可以显现出,这一区域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环岛区域拥有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滨州等城市群;拥有青岛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威海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拥有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威海港以及龙口港、岚山港、石岛港、东营港、蓬莱港、莱州港、长岛港、潍北港等密集的海港口岸群。以上条件,成为沿黄经济协作区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8个省(区)对外经贸的主要通道。沿黄各省区具有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的供应优势,也是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区之一。鉴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环岛区域与沿黄经济协作区构成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东西部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环岛地区濒临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京、津、冀等地区形成环渤海经济圈,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一翼,环“胶东岛”海洋经济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1.3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开凿胶莱海河,使得日照、青岛、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滨州7市形成了一个环岛海洋经济区。这一区域生产力诸要素比较活跃,产业有一定规模,企业密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东南与西北两侧沿海地区目前尚较低),是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最富有活力的地区,将对全省其他地区产生有力的辐射和推动作用。环岛高密度的优良港口群与陆地高速公路、铁路和空港,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集散地,促进了山东的港口运输业和对外经贸业。港口运输优势拉动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加工生产业,以开放促引进,以贸易促生产,直接带动了全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这将进一步加快山东省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丰厚的临海经济资源

2.1地理环境资源

辽阔的海域、滩涂、国土、海岛等形成了优越的自然地理资源。环岛区域海岸线北起鲁冀交界的大口河口,南至鲁苏交界的绣针河口,全长3121千米,占全国的1/6。胶莱海河的开凿将再造200多千米的海河岸线。毗邻海域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浅海面积2.9万平方千米,滩涂面积3224平方千米;沿岸有海湾200余处,岛屿326个,岛陆面积147平方千米。海洋自然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之首。

2.2港口资源

环岛既有淤泥粉砂质平缓海岸,又有基岩港湾砂质海岸。2/3以上为山地基岩港湾式海岸,可供建设港口的海岸线长度有2510千米,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港址有51处之多。

2.3渔业资源

沿岸海域位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属中纬度温带的边缘区,受大陆气候和入海河流的影响,海水温、盐度条件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决定着海洋动、植物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和数量分布特点。具有洄游特性的海洋生物多在此交汇,近海海洋生物有1000多种,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400多种。其中,近海较重要的经济鱼类和无脊椎动物109种、较重要经济价值的贝类20余种,已进行增养殖的海洋生物70余种。浅海可利用养殖面积近2000平方千米,滩涂可利用面积近1500平方千米。

2.4海水资源

海水资源包括水资源、化学元素资源和地下卤水资源三大类。莱州湾及附近沿岸地区、胶州湾西岸和鲁西北沿岸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储量总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总净储量约74亿立方米,浓度比海水高26倍。

2.5矿产资源

环岛海岸线上和海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近岸海域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8亿吨、水下煤炭储量12.9亿吨;有大型金矿6个、中小型金矿24个。石英砂、锆英石、磁铁矿、石墨矿和建筑砂、型砂,菱镁矿、花岗岩矿在国内居重要位置。

2.6海洋能资源

环岛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差能和风能、太阳能等)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沿海及附近岛屿年平均风速5.4/秒,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沿海潮汐能蕴藏量为4000万千瓦,波浪能总蕴藏量为411.7万千瓦。现建有乳山白沙口潮汐电站、即墨30千瓦岸边摆式波浪发电站、长岛海上风力发电系统等。

2.7滨海旅游资源

环岛滨海旅游具备“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优美的山川海滨风光,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形成了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环岛沿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和的滨海气候;优美的海岸风光、独具特色的优质海滩、奇异的海蚀地貌和岛屿;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富饶的海洋生物等为滨海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便捷的陆海空交通,相对发达的地区经济,丰富的物产,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则为滨海旅游业创造了快速发展的社会氛围。

3得天独厚的海洋科技优势

环岛地区不仅海洋自然资源丰富,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科技资源优势,高层次人才聚集,科技储备丰厚。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总量约占全国的一半,两院院士19名,博士生导师319名;具有海洋科学重点领域博士学位授予点5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39个,博士后流动(工作) 10个;现有中央和地方海洋科研教育机构40余处,其中中央部委所属的海洋科研教学单位有15个;共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4个,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有海洋药物、水产饲料、海藻加工、海洋生化制品等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20多个不同类型的试验示范基地,其中包括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国家科技兴海基地、3个国家863计划种子工程基地。特别是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共建单位已建设了16个部委级的重点(开放)实验室,其研究水平和实验装备居全国领先地位。

4稳步发展的海洋产业

沿海各市由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发展阶段不同,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各具特色。经过“八五”、“九五”和“十五”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洋化工、海洋药物、滨海农业、滨海旅游、港口运输、船舶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依托的海洋产业体系。“十五”期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5%2005年主要海洋产业实现产值2490.3亿元。海水养殖产量358万吨,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海洋盐业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6.5%66.9%2005年海洋石油、滨海旅游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分别实现产值58.7亿元、574.7亿元和39.0亿元,增长38.4%23.8%39.8%

4.1海水养殖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鲈鱼、半滑舌鳎规模化人工育苗,攻克了牙鲆、石鲽、星鲽等名特优海水鱼类的繁育和工厂化设施养成技术。成功引进了大菱鲆、漠斑牙鲆、欧洲鳎等养殖新品种,并在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水产养殖品种由“九五”末的30多种发展到70余种,其中产量万吨以上的26个,产值过10亿元的13个。海参产量近5万吨,产值75亿元。2005年海水养殖业产值215.1亿元,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

4.2水产品加工

2005年全省加工量达443万吨,精深加工比重达62%。出口水产品97万吨,创汇2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农产品的40%、全国水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35%。水产品加工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冷冻品、干制品、盐渍品,向目前多品种、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方便、风味、健康食品转变。

4.3海洋盐化工

我省为国内原盐、溴素的主要产地,溴素产量占全国85%以上。发展了医药中间体、阻燃剂、染料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等溴素系列精细化工产品50多个;苦卤中的钾、镁等资源初步实现综合利用,开发出氢氧化镁阻燃剂、高活性氧化镁等新产品。

4.4海洋药物和生化制品

近年来海洋药物和生化制品正成为山东海洋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基本构建了海洋药物研究和生产体系,仅青岛市就有海洋药物、食品研究、生产单位26家。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与产品。 目前已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制成产品数十种。肝糖脂、海力特、降糖宁散、PSS、海通、快胃片等一批海洋药物产品,产值达6亿元,利税2亿元;农乐一号、海赋健、甲壳质纤维等甲壳素加工产品,年产值达2亿元;形成了鸿洋神、海富硒、降糖乐、胃好等一批海洋保健品;开发了海洋活性微肥、海洋杀菌剂、海洋丽姿、海洋蛋白酶等一批海洋活性物质生物制剂,成为全国新兴的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基地。2005年仅青岛海洋药物产值就达5.01亿元,同期增长94.85%,海洋保健品产值3.50亿元,增长85.06%

4.5海水综合利用

我省已在电力、化工、橡胶、纺织、机械、塑料、食品等行业使用海水,每天直接利用海水约500万吨。反渗透、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在我省都建有示范基地。长岛、荣成建有日产1000吨和日产5000吨的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黄岛建有国内最大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示范工程,平均造水成本为4.7/吨,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全省海水综合利用产值39.0亿元,同比增长39.8%

4.6滨海风电产业

环岛地区是我国三大风区之一,海岛和沿岸地区平均大风日160230天,长岛和千里岩风能密度分别为279260/平方米。长岛风电项目于1999年开始实现商业化运行,安装风力发电机组62台,装机容量4.87万千瓦,年发电量1亿度,销售收入8400万元,利税3600万元。同时正在论证上马海上(水深420)风电项目;中德合作风力发电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欧元,计划在青岛沿海海域设立55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这将是我国第一个海上大型风力发电项目,也是亚洲最大风力发电机组,预计在2008年初完成投产。山东鲁北企业集团规划在2000平方公里浅海和滩涂区域,建设200KW风力发电工程,首批设备将于6月份开始安装。

4.7海洋矿产能源

分布于渤海近岸海域的胜利浅海油田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浅海油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浅海油田开发和建设的配套技术,目前产能达380万吨。龙口矿业集团海下采煤首采面于20056月试采成功。青岛理工大学于2004年在青岛发电厂兴建了国内第一个海水源热泵空调示范工程,填补了国内直接使用海水源热泵制冷制热的空白。

4.8船舶制造业

船舶工业是综合性产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起支柱和先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船舶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威海船厂建造的2200吨综合节能型货轮被交通部列为节能技术示范船,并建造了3000吨级170箱多用途集装箱船,1998年,又成功地建造了出口德国的万吨轮。投资17亿元人民币的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制造基地项目已正式奠基,这标志着青岛开发区将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工程制造基地之一。青岛北海船厂已成功搬迁,中船重工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中船重工已确定了总投资将超过100亿元的9个大项目,从而为青岛开发区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40余年造船历史的日本造船“大佬”松本企业也已进入青岛开发区。同时北船重工已将总部搬迁至青岛开发区的海西湾,青岛开发区海西湾正成为世界一流的“造船航母”。

5开凿海河催生环岛海洋经济区

胶莱人工海河的开凿,将直接促进胶莱河两岸的经济开发。未来山东将增加260多千米的黄金岸线,形成人工海河两岸港口群。海河沿岸的胶州、平度、高密等将成为重要的海河港口城市;莱州、昌邑等将会成为海河枢纽港口城市;东营市、滨州市的地域活力将显著增强;青岛港口的龙头地位与青岛市的中心城市作用将更加突出。人工海河的开通,将形成黄海与渤海之间最便捷的通道,海上航运路程由环半岛2000多公里缩减到100多公里,海河运输将成为最为经济的运输,直线航运将大大促进环黄渤海经济圈港口群的振兴与发展。人工海河的开通,将形成以海滨城市景观和历史建筑为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蓬莱水城及蓬莱阁、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云峰山和天柱山摩崖石刻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崂山道教文化和建筑,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潍坊风筝会等人文景观;日照市的大沙洼海滨森林公园、东营的黄河口景观、滨州的贝壳堤等山川滨海风光所构成的环“胶东岛”滨海旅游圈。海上环岛风光游、环岛度假游将成为全国最热点的旅游产业之一。开凿胶莱海河,将会促进海河沿岸制造业基地、生态经济开发区、旅游区和新兴城市群落的形成与建设,将为建立和谐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发达的海陆空交通、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密集的骨干城市群落,环“胶东岛”海洋经济区在全省和区域经济中将发挥集聚、辐射、服务和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昭和 尤芳湖 王凤起 编著 三论海上山东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03

2. 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 以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建设为新的突破口 大力发展山东新兴海洋科技产业 ( 内部)2006

3. 李乃胜 主编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