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拥有1.8万公里陆岸海岸线的中国是海洋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风暴潮、海浪、海冰、绿潮、赤潮、溢油等海洋灾害相互叠加。为此,中国正着力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区域保驾护航,保障沿海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5月12日是第四个“中国防灾减灾日”,国家海洋局当日在青岛举办了系列活动,以提升国民海洋防灾减灾意识。2008年5月12日,中国的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负责人高忠文在青岛介绍,中国是遭受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各种海洋灾害长期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44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包括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76亿元。2011年,海洋灾害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死亡或失踪76人。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纪检组组长王松说,山东省濒临黄海和渤海,海岸线长达3345千米,海洋面积15.96万平方公里。随着山东半岛两大国家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山东省沿海地区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201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231亿元,同比增长16%,约占GDP的18%,海洋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支柱性产业。
“但是,海洋灾害严重影响了山东沿海经济社会的发展。”王松说,“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绿潮等给山东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31亿元;2011年,风暴潮、海浪、海冰、绿潮、溢油等海洋灾害给山东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亿元。”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海洋灾害中除海啸、风暴潮和海冰等自然灾害以外,人类自身活动造成海洋污染而引起的灾害,如浒苔、赤潮和溢油等,对沿海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已不容小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否则人类只能自食苦果。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主任曹丛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中国在海洋灾害预警报能力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但近年来国家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海洋观测预报能力建设在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
“例如,原来北海区海洋观测网离岸观测数据比较少。但现在我们仅大型浮标就有10多个,加上小浮标已有20多个。此外,我们在部分石油平台上安装了观测设备,海洋资料获得越来越密集,便于进行数字预报,有利于提高海洋灾害预报的精确度。”曹丛华说。
海冰是近年来严重威胁黄渤海海上交通和渔业安全的自然灾害,2009年冬季,海冰给山东省和辽宁省造成渔业损失超过40亿元。为增强海冰应急能力,中国决定新建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目前已完成概念设计,项目进展顺利,计划于2014年下水“服役”,届时将与“雪龙”号一起赴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引起社会各界对海上溢油风险的关注。为提高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能力,中国海事系统首批三艘专业溢油船“海特071”轮、“海特111”轮和“海特191”轮于今年4月至5月陆续列编服役。
山东海事局党委书记范河林介绍,这三艘溢油应急船吨位和功能设计基本一致,列编山东海事局的“海特071”轮耗资5800多万元,轻载最大航速13节,续航力800海里,最大浮油回收能力200立方米/小时,配备溢油回收及围控设备、溢油监视雷达等专业设备。专业溢油应急船将大幅提升海事部门溢油事故综合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减少船舶溢油事故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王松认为,在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的同时,应加强海洋灾害宣传教育,做好知识普及,海洋防灾减灾知识应进机关、进学校、进社会、进家庭,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青岛市第三十九中学校长白刚勋说,中学生是未来发展的储备力量,对中学生进行海洋防灾减灾教育的意义不可低估。它能使中学生了解海洋灾害频发的现状,加强防灾减灾意识,储备丰富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在灾害来临时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国家将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高忠文介绍,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将加强海洋防灾减灾知识的社会宣传,在沿海地区的社区、学校和企业机构中设立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基地,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将从资金、专家和技术方面予以支持。
专家认为,中国的海洋防灾减灾能力虽然得到快速提升,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应加强社会协调和联动,凝聚海洋防灾减灾合力,提高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健全、完善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体系,畅通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传递渠道,提高海洋灾害预警报能力和海洋灾害研判的时效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王松认为,中国应继续提高海洋灾害的应对处置水平,完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强化海洋灾害常态化的应急演练,提高对突发性海洋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尽量减少灾害影响。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